“千亿顶流”张坤是如何炼成的?

2021-02-01 07:34:4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明超

  从寂寂无名到声闻天下,需要多长时间?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给出的答案是:8年。

  2012年9月28日,张坤刚刚接任易方达中小盘基金经理时,基金规模为24亿元;2020年底,该基金规模飙升至401亿元。张坤管理的5只基金总规模合计高达1255亿元,成为业内首位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最大的特点是信息透明。我们可以通过张坤管理8年来的净值变动、定期报告及张坤的笔记和访谈等,来复盘他的“千亿顶流”之路。

  张坤从不为人知到名动天下,或许主要源于以下几点:首先是对收益来源的深刻理解,其次是聚焦长期的定力,再次是负重致远的心性,最后是时代际遇的推动。

  明晰收益的来源

  对于投资来说,收益的来源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决定着投资能走多远、规模能做多大。正如巴菲特从做投资伊始就知道捡烟蒂套利、与优质企业共成长一样,张坤很早就对投资收益的来源有所洞察,至少从刚刚担任基金经理时就很明了。

  2012年10月,张坤刚刚接管易方达中小盘基金一个月,在易方达基金官网的“基金经理手记”栏目里,写了篇《大道至简》,这或许是张坤最早公开的文字记录。在这篇手记里,张坤对投资考虑得很明白,包括对投资收益的理解、志在长期、关注护城河等。在他看来,做投资一定要路子对,“路子对的话,无非是3年成功还是5年成功;如果路子不对,就永远不行”。

  作为巴菲特的拥趸,张坤研习了巴菲特的所有投资案例,并把巴菲特的理论用到投资上。他向往的境界是“找到简单、清晰、有护城河的上市公司,只要长期逻辑没有改变就持有并分享其成长,而避免博弈短期的波动”。

  从易方达中小盘定期报告可以看出,几乎每次定期报告里,张坤看好的方向几乎都不变:行业方面,选择符合经济转型方向、具有政策支持、市场空间广阔的行业。个股方面,重点选择长期逻辑清晰、竞争壁垒高和管理优秀的两类企业:一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行业龙头公司,二是经营模式有特色的中小公司。

  聚焦长期的定力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阐述其投资理念时,总结为四个字:长期主义。如果说投资相通的话,张坤早在2013年初就谈到要聚焦长期。张坤担任基金经理的两个多月后,代表新兴和小市值公司的创业板指数飙涨,代表传统和中大市值公司的指数震荡下行。一批成长风格的明星基金经理风光无限,笃信价值的张坤,和同类基金相比并不起眼。

  2013年,易方达中小盘的净值增长9.61%,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4.77%;2014年,易方达中小盘的净值增长31.4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36.52%;2015年,易方达中小盘的净值增长25.79%,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28.76%。担任基金经理的前三个完整年度,有两个年度竟跑输业绩基准。同业绩落后相对应的是,规模也在持续下滑,刚接手时规模为24亿元的易方达中小盘基金,持续遭到投资者赎回。截至2016年一季度,规模不足9.75亿元。这还是净值增长85%的规模,如果按照份额计算,张坤管理的前3年半时间,份额净赎回高达七成。

  即使业绩落后、基金遭遇净赎回,张坤依然保持定力。在他看来,市场短期是投票器,可能并不理智,但长期看,市场作为称重器是最公平的。“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应该有自信找到简单、清晰、有护城河的上市公司。只要长期逻辑没有改变就持有并分享其成长,而避免博弈短期的波动。”对于很多基金经理来说,为了迎合短期利益,会对投资策略作出调整,但最终却牺牲了长期利益。道理大家都懂,仅有少数人能够真正做到。

  负重致远的心性

  投资是需要耐心的。张坤在读到《德川家康》时,认为德川家康身上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品质。德川家康说过的“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让张坤心有戚戚。

  在张坤看来,投资的本质即是分享企业的成长。“投资应该是简单而让人愉悦的,回归投资最朴素的原理,只需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不用做其他任何事情,就能分享这些杰出企业家辛勤工作创造的财富,这是多大的幸运!”

  张坤专门写过一篇《独立思考》的心得,谈到了资本市场很多流传许久的规则,这些规则由于流传得太久以至于大多数投资者已经把它们当成理所当然的正确。相对而言,张坤更愿意相信常识。

  在基金定期报告中,他持续不断地提醒去伪存真。“成长股方面,很多被给予了高成长预期,一旦业绩不达预期可能面临估值和业绩的双杀,IPO的恢复将打破目前小市值公司稀缺的供给格局。在估值和预期如此高的情况下,去伪存真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张坤看来,投资者更应该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发掘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要从产业资本角度考虑公司,“如果这些公司暂停交易甚至退市,是否还愿意付出同样的代价”。这种观念,无疑受巴菲特影响至深。在张坤眼里拥有世界上最好生意模式的贵州茅台,曾遭遇各种负面因素困扰而股价大跌。2013年二季度张坤顶格买入后,贵州茅台股价又跌了30%,但此后张坤顶住了压力。从此之后,贵州茅台始终在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

  时代际遇的推动

  对于投资来说,基金经理的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更要考虑历史进程。是什么成就了张坤?除了上述因素,或许还要考虑时代的际遇。过去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转型升级、资本市场正本清源、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众多P2P平台的坍塌以及核心资产成为资金追捧的方向,为价值投资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基本面出发的基金经理如鱼得水,张坤无疑是受益者之一。

  过去两年来,公募基金的业绩表现抢眼,赚钱效应之下,资金蜂拥买入公募基金。通常而言,公募基金会买入既有持仓,这进一步推动了公募重仓股的上涨。相对于业绩增长带来的收益,估值扩张带来的收益更多。

  2013年7月,创业板指数大幅上涨半年之后,市场开始对创业板是否存在泡沫争论不休。张坤在基金经理手记里写道:“已经很少有投资者对传统经济模式仍保持信心,必须转型已经成为市场的共识。也正基于此,股票市场中主板和创业板之间才投射出巨大的估值差异。但股票市场的特点是,一旦认为是确定的东西,就会在估值上不断得到反映,而从众心理容易导致正反馈形成并过度反应。”

  如今,7年过去,市场似乎反转过来。行业龙头白马股越来越贵,估值越来越高,市场风格愈发极致。在巨大的估值差异下,出现了张坤七八年前说的画面:一旦认为是确定的东西,就会在估值上不断得到反映,而从众心理容易导致正反馈形成并过度反应。

  唯一不同的是,在五六年前的概念股炒作浪潮中,很多人都知道是假的,概念不可能炒上天,从而保持了理智,最多采取是火中取栗的姿态,并没有入戏太深。但这一次,不少参与者都当真了,都认为自己买的是好东西,可以无限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