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市 次新股有望获超额收益

2016-08-03 08:19: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次新股显著跑赢大盘指数,自2015年以来累计上涨达118倍。从历史数据看,次新股指数总体优于大盘走势,2015年以来呈现几何式增长,历经多次IPO暂停、重组、增发等政策收紧,新股的稀缺性更加得到资金的关注,对次新股追求热情一直不减。我们判断次新股板块后续还将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利器。

  统计发现,开板后的回调行情使新股首月平均有13.05%的跌幅,低于首月平均获利25.57%,如果为了追求收益的最大值,我们认为,盲目等待最低点并不是一个最优的策略,而是在开板日后的一段时间内择时买入,在合理的高点获取理性收益。

  小市值大TMT行业是最佳选择,单纯从业绩而言,第一梯队行业在涨势上完全不占优势;经测算,新股开板日市值与最高涨跌幅负相关,我们认为处于中等偏小市值的大科技行业更适合次新股投资。

  从数据看现象 次新股历来表现强势

  从历史数据看,次新股指数总体优于大盘走势。分别将次新股指数、深次新股与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和中小板指进行比较后发现,自2015年以来次新股指数呈几何式爆炸增长,累计上涨高达118倍,市场对次新股上市后的追求热情一直不减,我们判断今后次新股板块会不改一路攀高趋势。

  虽然今年3月之后,次新股指数增速有所减缓,但领跑各板块的事实不变。次新股上市的3个月至12月之间的风格与前3个月走势具有较为明显的不同,步调逐渐与主板、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趋同,主要是由于资金在前期的活跃博弈后,市场对次新股的认知清晰一致。从2015年2月至今,虽然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深次新股指数仍实现了80%的平均收益。

  1、新股结构偏向新兴行业 次新股稀缺性优势显现

  创业板、中小板IPO数量占比持续增长,近期主板、创业板已平分秋色。截至2016年7月12日,主板个股1568只,中小企业板793只,创业板515只,占比分别为54.5%、27.6%、17.9%。2009年创业板开启之初,创业板仅占比2.2%,而2015年至今,IPO各板块中创业板新股占比高达37.7%,超越中小企业板升至第二位,与主板市场仅相差3.7%,我们认为,未来将有更多的高科技、中小市值企业敲开IPO大门。

  创新型、科技型个股占次新股绝大多数。从相对比例看,近3年新上市公司行业中,机械设备(16.4%)、化工(8.5%)、建筑装修(5.1%)、电气设备(7.2%)、汽车(5.3%)、食品饮料(3.6%)、家用电器(2.4%)、通信(1.0%)、国防军工(0.7%)等具有较高的涨幅,其中不乏科技类公司。

  从绝对数量看,机械设备类公司有68家,占比16.4%,占领先优势,加上医药生物(37家)、化工(35家)、计算机(33家)、电气设备(30家)、电子(24家)、汽车(22家)、建筑装修(21家)和轻工制造(21家),总计占据新上市公司的七成份额。

  2、多方收紧 近年来次新股更受热捧

  近来,IPO政策收紧,重组和增发从严,新股价值立显。IPO闸门闭合带来新股申购热情升温,二级市场上的热点也开始转向次新股。从沪深两市交易所发展至今,期间经历了多次IPO暂停,暂停时间长短不一,每次开闸再启动IPO,新股追随者就大排长龙,并 带来资金的快速流动。

  中签率大大降低,新股申购成“紧俏品”。新股稀缺性更加得到投资的关注,从网上中签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尤其是近两次的IPO暂停带动了中签率的大幅减小, 2016年网上中签率均值为0.0524%,新股申购难度逐步增大。新股申购失败带来的投资压抑,引发后期市场对次新股的热捧。

  新股打板天数呈跳跃式上升,接连涨停带动情绪上升。数次IPO暂停,尤其是经过第八次15个月的暂停,新股打板天数以2013年为分水岭,从以前均值在2天以下,直接跃至近期的12天左右。

  次新股指数中个股数量越少,alpha收益越高,稀缺性是追逐次新股收益最纯粹的理由,而次新股数量与整体收益(剔除大盘走势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反向关系。

  超额收益丰厚 弹性拔高投资机会

  1、波动性高≠高收益率

  次新股指数alpha收益显著高于上证综指和深次新股。上市后次新股前3个月的表现较好,周超额收益率近期处于9.41%高位,2015年以来均值也达到5.12%。深次新股指数也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正超额收益,均值为1.08%。

  次新股指数高弹性逻辑不变,波动性逐步走稳。从波动率变化可以看到,次新股指数从2015年2月的16.99%降至2016年6月下旬的2.54%,同期深次新股指数波动率从7.37%降至2.32%,上证综指波动率近期位于2.00%,次新股不管是前3个月走势还是后期走势,波动性均有所下降,并逐步向大盘平均水平靠拢。

  在上升行情中,次新股指数beta值高位游走,展现高弹性优势;在下跌行情中,次新股指数beta值低位稳定,表现出耐跌个性。近期次新股指数beta值一直处于高敏感度期,高敏感可以带来指数的快速调整,也可以在下跌行情中带来安全边际。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耐跌不代表次新股个股共有的特性,在大盘震荡中,个股往往因为其独有性而进行大幅调整,虽然次新股指数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投资组合,但个股的投资选择则需要基于一定的逻辑策略。

  2、次新股爱憎分明 对待涨跌大有不同

  次新股指数展现高弹性特征。各板块上升阶段,次新股指数攀比上涨,走势更为喜人;各板块下落阶段,除去在2015年8月A股总体震荡的大环境下,次新股指数同步下挫,其余下跌过程中均发挥次新股的高韧性。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7月、9月和2016年4月次新股指数甚至逆市走高。

  2015年至今,次新股指数月平均最高位涨幅可达49.85%,远高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次新股指数月平均最低位跌幅为7.91%,与其他各板块指数基本持平,这再次证明次新股板块保持高弹性的同时更具抗跌特性。

  3、次新股市场协同性高,与创业板指数更亲近

  市场普遍认为,次新股的涨跌幅变化与创业板涨跌幅高度关联。除了观察与上证指数波动关系,次新股指数与创业板、中小板的关联度更为紧密。由于次新股板块的企业特征与创业板更为接近,相对于主板市场,次新股指数与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波动变化更为一致。次新股指数与中小板指、创业板指的平均beta值为1.41和1.40,而深次新股与与中小板指、创业板指的平均beta值为1.37和1.34,虽总体均低于上证综指beta值,但是从近期来看,上证综指与次新股指数逐步分化,而创业板指和中小板指在高敏感度中均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构建次新股收益分布图

  1、 寻找次新股收益高低位

  绝对收益投资点机会逐步紧凑,各股高位变动有序。通过对2014年至2015年6月,以均已上市满一年的公司收益构建次新股指数月度指数,用历史数据计算各次新股上市一年内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点位。

  2014年初,暂停15个月的IPO再次开启,追新者情绪得到释放,处于该位置的次新股最高收益点位分布较为分散。而2014年7月至今,次新股价格最高位主要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从相距11个月逐步下沉到1个月附近,这主要是因为2015年上半年牛市带领大部分次新股冲向高位,而6月中下旬开始的大盘下挫,使得次新股点位开始逐渐回落,这与A股走势完全吻合。第二条是2015年12月的一波小牛市带领大部分次新股走上新高,随后的下跌阻止了继续新高。

  年内上市新股平均有连续12天涨停,新股上市后数日接连打板暂时封闭了资金进入,一旦开板,交易量直线上扬,开板首日虽然涨跌不定,但后期丰厚收益在望,开板当天资金场必有多番博弈。

  半年报、年报频出阶段,基本处于前25%低位点。在上市后300日-330日内、120日-150日内均有三成以上概率位于次新股全年最低收益处,我们认为该时间段应谨慎操作。7月、8月是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及半年报披露敏感期,另外加上分红、高转送和重大事项等预期,次新股此时走势可能会走向分化。

  前3个月为实现高位收益的恰当时机,前60日换手率提供资金流动性保障。结合前3个月换手率变化,第二个月份达到频繁操作阶段,月均换手率为20.77%,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2、高回报不只在近处

  从概率分析看,前90日可获得较高的绝对收益,而90日后从最高位出货的概率逐步降低。从单月最高涨幅分布看,前120日都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也确实是处于单月涨幅高位,首月平均可获利25.57%(相对于开板日开盘价),之后单月可获利大约在13%-30%之间。

  从次新股单月累计涨幅分布来看,之前看好的30日内的高投资回报率远远不及后期回报叠加的四分之一,“舍近求远”在次新股板块却是个较优的选择。

  涨停板开板日虽不是最优买点,却是较为理性的买点。我们已经找到了次新股最高位大致出现在前3个月,那么次新股的最低位出现在哪里?我们统计发现,新股开板后,会出现一定的回调行情,一月内平均会有13.05%的跌幅,低于首月平均获利25.57%,如果为了追求收益的最大值,我们认为盲目地等待最低点并不是一个最优的策略,而是在开板日之后的短期内选择买入,等到之后合意的高点获取理性收益。

  近期,A股总体处于震荡阶段,结合次新股高弹性的特征,随着大盘的调整,次新股随之也出现了宽幅震荡,我们认为,配合大盘的走势,即使是在微幅上涨阶段,次新股投资组合也会带来不错的收益。

  3、业绩并非选择次新股的必要条件

  涨幅较高的行业领域大多不以业绩驱动。单纯从业绩角度而言,非银金融、农林牧渔、汽车和食品饮料等位于第一梯队,而涨跌上却完全不占优势;而商品贸易、采掘和有色金属等业绩处于末尾位置,但从这些行业次新股的最高涨幅来说,丝毫不逊于业绩第一梯队。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业绩并不是次新股投资策略的首要因素。

  就市值而言,位于最高涨幅右侧的国防军工、传媒、计算机、轻工制造、公用事业、休闲服务和机械设备行业并没有展现过大或过小的特征。综合判断,我们认为处于中等偏小市值的行业更适合次新股投资。

  就行业而言,国防军工、传媒、计算机、公用事业、电子、机械设备、通信、轻工制造和电气设备等行业大部分都属于大科技类公司,其中,休闲服务、公用事业、采掘、汽车、国防军工和传媒等行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弹性,对应次新股最高位市盈率可达到上市首日对应行业市盈率的3.5倍以上。(Wind、招商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