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评论
-
这一刻,资本市场进入全新时代!
2023年4月10日,首批10家主板注册制企业上市鸣锣敲钟,奏响了触及资本市场灵魂深处改革的序曲。
-
专家提醒投资者高度关注交易制度变化
主板注册制首批10只新股将于4月10日上市交易。业内专家提醒,全面注册制下,沪深主板交易规则作出优化完善,与投资者熟知多年的交易规则存在一定差异。投资者参与主板注册制下股票交易,需高度关注、积极适应交易机制变化,充分了解相关风险点,审慎作出投资决策。
-
投资者打新须适应新规则
业内人士提示,注册制下主板打新规则更新,在公司发行、上市、申购规则等方面均有变化。
市场 03-27 08:02
-
投资者询价和打新要“费思量”
基于主板注册制的相关规则,投资者对主板新股询价和打新都要仔细了解学习新规则,“之前主板新股‘闭着眼打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专家:打新需适应新规则
主板首批注册制IPO企业启动发行。截至3月20日,首批10家主板注册生效IPO企业进入发行阶段。
-
今年来首现新股首日破发 “打新”更须关注性价比
今年以来沪深两市首只上市首日便破发的新股出现。3月20日,宏源药业在创业板挂牌上市。N宏源发行价为50元/股,开盘即破发,盘中跌幅一度扩大至20%。截至收盘,N宏源下跌16.10%,报41.95元,全天换手率46.19%,成交金额8.4亿元。以当天收盘价计,投资者中一签亏损超4000元。
-
次新股再融资案例频现 股东回报须跟上
今年以来,次新股(上市不满一年的股票)掀起一股再融资热潮。
-
新股有涨有跌才是市场常态
又见新股破发。昨日,科创板新股新点软件上市首日破发。自10月22日中自科技始,已有11只新股在上市首日遭遇破发(包括盘中破发)。其间,除上周无新股破发外,几乎每周都有破发案例出现。与此前市场热议破发现象不同,新点软件的破发并未引来太多关注,人们似乎已将新股有涨有跌视作市场常态。相较短期股价起落,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变化和长期投资价值。
-
新股询价应回归价值发现本源
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已成为近期股市的一大热点话题。Wind数据显示,自10月22日中自科技破发以来,截至11月5日,20只新股中已有10只在上市首日破发。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场各方对新股定价合理性的思考。
-
新股收益率宽幅震荡 “打新”是否存在周期性?
近期,新股破发成为市场热议话题。截至本周一,市场在短短7个交易日里已有9只新股于上市首日破发,投资者“打新”热情骤然降温。
-
新股开盘破发接二连三 “无脑打新”行不通了?
注册制下新股再现首日开盘破发。10月25日,创业板新股可孚医疗与科创板新股凯尔达上市,开盘集合竞价双双低开破发。至收盘,2只新股股价均有所回升,可孚医疗收跌4.43%,凯尔达则拉升翻红收涨10.76%。
-
年内28只新股破发 市场化定价机制成效显现
据经济参考报9月27日消息,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新股发行明显提速。与此同时,新股破发也变得越发常见。业内人士指出,新股发行定价规则持续优化,发行定价更加合理,也意味着市场更趋于理性化,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投资观念。
-
8600万元!中签后却选择弃购,究竟为何?
8月12日晚间,“千亿巨无霸”中国电信披露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结果。其中,网上投资者未缴款认购金额为8578.45万元,网下投资者未缴款认购金额为60.17万元,合计8638.62万元。
-
7月IPO过会率再度下降 “双创”审核聚焦定位契合度
记者梳理发现,拟上市公司瞄准的板块不同,审核关注的重点也不同。对于主板的拟上市公司,审核往往更看重主营业务持续经营能力;对于科创板、创业板的拟上市公司,审核则更看重公司与板块定位的契合度。
-
募资不足定价审慎 注册制推动IPO生态市场化
据经济参考报6月15日消息,今年以来,伴随着IPO常态化发行、监管层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和不断压实中介机构责任,A股的新股市场生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化的约束机制正在逐渐发挥作用,募资不足、新股破发倒逼发行人审慎定价,市场参与各方日趋理性。
-
破发频现收益分化 IPO市场化定价效率提升
据经济参考报6月8日消息,随着新股供给不断增长,打新收益内部分化加剧,部分新股上市数日便出现破发。业内人士表示,这意味着A股市场在IPO融资阶段的有效性正大幅提升,市场导向在新股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
一季度IPO家数同比翻番
共发行110家,同比倍增、环比增近一成,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IPO节奏稳步加快。在IPO募资投向领域中,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成为“热点”。
-
“带病”IPO不能一撤了之
据经济日报3月24日消息,IPO“带病闯关”的本质原因在于一些中介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为了赚取高额一次性保荐费用,更重视保荐数量,而忽视了对拟上市公司质量的把控。
-
拒绝“一撤了之” 监管严控IPO“带病闯关”
据经济参考报3月22日消息,注册制改革以来,IPO排队数量增长较快的同时,“带病闯关”问题也日益突出。近期监管审核趋严大环境下,IPO出现大面积的“撤回”现象更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IPO严把入口关
据经济参考报2月5日消息,作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基础,把好市场入口关成为2021年伊始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针对把好上市企业入口质量关,最近一周,证监会、上交所连续出台三个文件,进一步压严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核查把关责任。业内人士表示,此举使IPO审核把关日趋规范和细化完善,也表明了当下监管层对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