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驳注册制距离几何?业内热议IPO规则“变身”

2015-11-12 08:21:04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就11月6日,证监会在宣布重启IPO的同时,为完善新股发行制度亦于当天配套公布了A股主板(含中小板)和创业板两个首发管理办法的修订征求意见稿。引发了市场的热议,市场关注焦点集中在新规对于企业IPO的影响。

  平安证券策略分析师魏伟表示,11月证监会宣布重启IPO并改革新股发行制度,预示着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也将再次扬帆起航。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也称,加快股票供给的市场化,有利于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平抑价格,预防股市泡沫化风险。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两个办法的征求意见稿显示,尽管废除核准制的《证券法》修订已无法在年内完成,但A股IPO在监管理念上已开始实质性迈进注册制时代。”

  上市过会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主板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修订主要是直接删除了原第二章“发行条件”中的“独立性”和“募集资金运用”两节共计13个条款。

  “过往实践中,为满足这些条件,众多拟上市企业在递交上市申请材料前为募投项目取得相关政府部门的立项、备案、审批或许可而疲于奔命。”张平直言。

  同样,创业板首发办法修订内容与主板相似,修订的核心同样是将独立性和募集资金使用的相关要求从创业板上市条件调整为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

  张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独立性问题和募投项目合理性可行性问题在过往的审核实践中都是导致上市申请被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监管上,一直是把控严格。

  其举例,杭州千岛湖鲟龙公司和南京大地水刀公司首次申请创业板上市的案例中,与发行人发生较大比重关联交易的股东在发行人的持股比例分别仅为4.99%和4.6%,并未达到构成“主要股东”的5%,但两公司的申请依然被否。虽然其被否可能还有别的原因,但关联交易问题是被否理由中的主要因素。

  “下一步,部分拟上市企业可能会选择在上市申请材料充分披露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而减少申请前的重组,进而争取早日递交上市申请。”张平认为。

  同样,募集资金运用从发行上市条件移入信息披露监管后,拟上市企业也就未必要在上市申报前为募投项目完成立项、备案、土地、环保等全部行政手续,而可以在充分信息披露的同时,在募集资金到位前逐步完成。

  审核聚焦合规运营和信息披露

  独立性和募集资金运用从发行上市条件中拿出后,可以预期,未来上市项目审核的重点将进一步集中在合规运营和信息披露的质量。

  在合规运营方面,除了要求企业在运营和业务上符合法律法规、公司章程和内部控制等制度的基本要求外,还有一个硬性条件就是申报前36个月内不得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这一点在主板和创业板的首发办法中表述虽然不同,但核心要求是一致的。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不得有影响持续盈利能力的情形这一要求,在2014年创业板首发办法出台时已经从上市条件转为信息披露要求,但在本轮主板首发办法的修订中,依然保留在第二章“发行条件”的“财务与会计”一节中,因此,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上市闯关依然艰难。

  与此同时,虽然募集资金运用的相关要求不再作为上市发行的审核条件,但毫无疑问,募集资金运用和募投项目将是上市审核部门信息披露监管的重点,也是市场投资者判断企业价值和成长性的重要依据。

  《公司法》第八十六条和《证券法》第十五条也对招股说明书中阐述募集资金用途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拟上市企业仍应慎重选择募投项目,并在信息披露中重视对募投项目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论证。

  根据相关规定,“发行人最近1个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或者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客户存在重大依赖”作为发行人不得存在的影响持续盈利能力的情形之一依然保留在主板首发办法的“发行条件”中而未相应删除。

  IPO重启提升风险偏好

  魏伟认为,“此次IPO重启对于恢复投资者信心的效果值得期待,有利于短期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提升。”

  “和市场7-10月每月增发700亿左右的规模相比,此次首批IPO的募集资金量不大。” 魏伟认为。

  此外,从市场的成交活跃情况来看,9月市场日均成交额一度下跌至5800亿元,而到10月市场的日均成交已经恢复到8800亿元,显示当前市场成交活跃度和流动性状况良好。

  而市场融资功能的恢复,则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中国经济当前面临总需求下滑、部分行业出清过程艰难、海外货币政策调整(如联储加息)三重压力。

  “IPO重启,有利于更多中国的优质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红利,而新股发行制度的调整,将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便利性更加明显。长期来看,既有利于资本市场容量的增加,也有益于资本市场结构的调整。” 魏伟直言。

  此次IPO重启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预示着中国的注册制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加速推进,从而打通实体企业直接股权融资的渠道。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也称,短期内,在A股市场泡沫化风险加大的情况下,现在启动新股发行改革是一个非常好的时点。从短期和长期来看,都非常有必要。“当前,股票热度出现上升主要是基于充裕的流动性所致。实际上,实体经济并不乐观。因此,加快股票供给的市场化,有利于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平抑价格,预防股市泡沫化风险。” 徐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说。“不过,注册制将是渐进式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个人认为,只有回归到市场力量主导,市场的内生力量稳定下来,抑制投机的各项风控措施落实到位,市场的炒作氛围得到抑制之后,注册制最后的落地窗口也就到了。”(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阅读】

  取消预缴款机制强化信息披露 新股发行改革铺路注册制

  IPO重启标志着市场恢复融资功能,长期利好市场。

  西南证券分析师朱斌发布报告指出,IPO 重启表明资本市场在整个改革、创新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没变。中国经济的转型、创新理念的实践,都有赖于资本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管理层对于重启资本市场的愿望是较为迫切的。

  报告认为,目前,国家队成为稳定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管理层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大幅度上升,这是救市前后最为显著的差异。此次IPO 重启,很有可能在A股开启一个史无前例的“慢牛” 时代。

  国都证券策略研究员肖世俊则认为,此次发行新规是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并重的注册制改革方向迈进,新规下重启IPO,有望增添第二波反弹动力。

  在肖世俊看来,在坚持网上按市值申购、网下有市值门槛规则下,打新预期风险收益率相较于债券、理财产品仍具有一定优势,因而IPO重启后有望吸引增量资金入场配置股票,尤其是配置低波动、流动性好的价值蓝筹股。

  【评论】

  水皮:IPO新政对证金中金最有利 对于散户最不利

  IPO不能决定牛熊,在熊市停IPO 不能说是坏事,在牛市恢复IPO不能说是好事。事实也证明,历史上8次恢复或停止,走势都不相同,但是不会改变市场方向,改变的是供求的均衡,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股价由泡沫到理性转换。从根本上讲,IPO是资金分流的过程,再强调一遍,分流资金,IPO为什么要搞配售,一定程度上是对前期资金尤其是套牢资金的补偿,没套的谁又会为新股那点蝇头小利而满仓杀入呢?现在的IPO新政对谁最有利?对证金、中金、券商、基金、大股东最有利,对于散户最不利,因为无论如何配售,中签比例都会大幅度下降,最后跟中彩票的几率是一样的,散户只有在二级市场上炒新的机会。

  一个推行注册制的A股,特力A还会有市场吗?

  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 有利于股市和货币市场稳定

  监管层此次对于小盘股取消询价和线下配售的环节,意图是为了简化程序,缩短发行周期,提高发行效率,降低中小企业的发行成本。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发行制度的微调,最根本的还是平衡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利益。

  从过去5年的经验来看,无论监管层如何调节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利益分配,都做不到“甘蔗两头甜”。如果偏向一级市场,好处是可以给急于融资的实体经济导入大量资金,弊端是容易让发行人和保荐机构达成利益协同体,甚至沆瀣一气财务造假,引发二级市场风险;如果偏向于二级市场,好处是可以通过“打新不败”吸引大量资金入市,但弊端不但是发行人募资不足,还容易引发二级市场剧烈波动。

  而从此次监管层刚刚调整后的小盘股新股发行规则看,市场化定价意图明显。一方面给予了发行人和承销商以更高的定价自主权,同时将一部分基于审慎监管要求增加规定的发行条件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比如不再将“独立性要求”和“募集资金使用”作为发行上市的门槛;而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强调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承担核查把关责任,而投资者则要自主判断发行人的投资价值。

  IPO再次重启后,健康的新股发行已露端倪。

  艾方资产蒋锴:注册制将更有利量化投资

  IPO重启消除注册制改革担忧 或利好新兴产业登陆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