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股申购攻略 打新股与屌丝基本无缘

2014-06-13 09:11:34 来源:搜狐证券 作者:

  “一旦IPO步入正常轨道,新过会企业将很快拿到批文。”证监会近期一次会议暗示, 本年度第二轮IPO重启马上将要到来。目前已过会的43家企业无疑将会是这一轮IPO的热点,而下半年将发行100家IPO的数额也远低于市场预期。总之,一切迹象都表明这批新股可能再次遭到市场热捧。

  随着第二轮IPO重启预期不断增强,新股申购规则也在悄然生变。当然,我这里指的不仅是2013年11月证监会新股发行改革意见,而是近日沪深交易所按市值申购新股办法等新规。为此,搜狐证券编辑们特意搜集整理了这篇新股申购攻略,以飨读者。

  必备攻略一:打新股必赚时代已过 必须注意风险

  我们将打新的风险意识放在攻略第一位,目的就是告诉大家,申购新股必赚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主要原因有:1、申购新股中签率依然很低,即使申购也未必能够中签,反而占用大量资金;2、申购新股需持有一定老股,老股可能在IPO开闸后市值下降;3、新股发行数量将逐渐增多,尤其是注册制即将到来,使得新股的稀缺性逐渐降低。

  必备攻略二:必须持有一定市值老股才能打新

  目前新股按市值配售方法是依据两个规定执行的:2013年11月证监会新股发行改革意见, 2014年5月沪深交易所按市值申购新股办法。

  具体方法上:1、持有1万元市值以上某交易所上市股票时,才有资格申购相应交易所上市的新股,沪市每持有1万元市值最高可申购每只新股1000股,深市每持有5000元市值最高可申购每只新股500股。2、持有市值1万元的计算方法是,如果申购日为T日,则按照T-2日前 20个交易日,账户收盘日均持有市值这个平均值计算,包含T-2日当天。3、投资者申购数量不能超过主承销商规定的申购上限,且不得超过持有市值对应的可申购额度。

  必备攻略三:打新与屌丝基本无关 申购需量力而行

  沪深新股申购新规给我的感觉是,散户申购新股的难度越来越大了。仅拿配售新规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我想在6月30日申购某沪市新股,那么我必须在5月30日~6月26日之间的20个交易日内,收盘时持有沪市股票市值的日均额超过1万元,才有资格申购这只新股。而持有老股这20个交易日,正是新股IPO开闸的20个交易日,能够保持老股市值稳定也有一定难度。当然,你如果资金量够大,在这20个交易日内某一天收盘持有相应市值超过20万,也可以用够相应交易所新股申购资格,但是想要多申购几签,持有日均市值也要增加。

  我们就此与某百万资金级的散户交流,该散户明确表示在新规下自己打新有难度,在IPO到来前20个交易日重仓必然会有风险。按沪市每1万元市值可申购1000股计算,自己实际上申购不了几签,真正中签的机会更是渺茫。

  必备攻略四:本批新股质量有四大优势

  说了以上风险因素,我们再说一下这批新股的优势。众所周知,目前新股破发的几率其实并不高,申购新股如果能中签,申购这部分资金大赚的几率比较大。

  本批次新股具有以往新股所不具备的四大优势:第一、经历过史上最严IPO审核,财务数据经过沉淀,比较真实可靠;第二、经过长期IPO空窗等待,资金对新股期待颇高,新股申购热情较高;第三、本批新股是IPO改革之后推出,制度改革相对有益于提高新股质量;第四、证监会已做出窗口期指导,明确IPO是公司的IPO,而非老股东的IPO,对超募等现象做出了预警。

  必备攻略五:打新之前先研究 切忌跟风盲从

  虽然这批新股质地相对较好,但赚多赚少也是一个问题。打新应首选当前热点行业个股,TMT等目前还较为受市场重视,而涉及落后产能的个股就算了。关于招股书研究,我们之前发过一篇《八步攻克招股书》,里边有快速提炼招股书要点的方法。

  至于行业市盈率和新股定价,在新股询价之前各大券商也会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可以作为参考,个人投资者掌握上市公司估值模型方面还是有很大劣势的。不过在投资方面做再细致的研究也不为过,毕竟打新远非一锤子买卖那么简单,质地好的股票上市以后连续几个涨停也是有可能的。

  必备攻略六:购买打新基金到底靠不靠谱?

  打新难度不断增加,于是很多混合基金开始亮出了打新的牌子,到底靠不靠谱?我们为此找到了一位购买了打新基金的投资者,让事实说话。

  该罗姓投资者购买的是曾红极一时的国泰民益(国泰淘新),10万元投入,除去各项手续费,5个月赚了约1500元。他表示,只有新股上市的那一段时间淘新基金才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在没有新股上市的日子走势基本平稳。

  该投资者表示,淘新基金收益率较低的很大原因是前5个月上市新股较少,首批上市一共不足50只。如果按照其上半年的收益率计算,下半年发行100只新股的话,那么该投资者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6%左右,明显超过了一般理财产品的收益。当然,以上收益率纯属不科学的预测,打新基金还存在很大变数,是否参与打新类混合基金,投资者还需自己仔细研究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