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走出去” 公募扩大中国资产朋友圈

2024-01-31 09:09: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何漪

  公募基金“出海”已经超过15年,全球化布局的脚步持续加快。

  2008年,南方基金率先落子香港,“取经”全球资本市场。2023年底,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上市,与华泰柏瑞基金合作的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QDII-ETF)也正式上报,获中国证监会接收。

  除南方基金外,内地基金公司纷纷从中国香港走向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成立境外机构超过30家。目前,内地基金公司境外子公司受托管理资产规模约400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基金公司打造品牌,与境外政府、专业机构投资者组建“朋友圈”,把中国资产推向全球市场,在持续吸引更多资金投资中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趁机“出海”

  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早期阶段,以“引进来”为主。随着行业逐渐成熟,公募基金行业尝试“走出去”学习。

  2002年, 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推出,基金公司开始以投资咨询顾问身份参与QFII的投资管理;2007年,4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正式“出海”;2008年,为促进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业务发展,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拉开了基金公司“出海”序幕。

  南方基金率先行动,在香港成立第一家中资基金公司南方东英,而后,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相继出海。“有了政策放开的契机,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南方东英CEO丁晨表示。

  中资基金公司怀着一腔热血,在香港市场投入二次创业。很快发现,由于缺乏品牌力、历史业绩、流程化管理经验,中资基金公司在成熟的香港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开展业务并不顺利。

  2008年是重要的转折点。全球经济先后经历金融危机、经济衰退、艰辛复苏阶段。同期,中国经济迎接挑战,开启了十年飞速发展期。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彼时的香港市场,可供全球投资者参与A股市场的渠道有限,投资A股的ETF数量很少,无法满足全球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基于此,基金公司发掘全球投资者的需求,迅速投入中国资产投资的可行性研究。2012年RQFII政策落地,南方东英、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华夏基金(香港)、嘉实国际率先拿下首批RQFII ETF发行资格,开始发行基金。

  南方东英在香港发行首批RQFII-A股ETF ——南方富时中国A50ETF,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目光。南方富时中国A50ETF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最活跃的A股产品之一,在2014年的规模超500亿港元,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正是RQFII额度的稀缺性,基金公司‘走出去’打响了第一枪,成为全球投资者投资中国的重要抓手。”丁晨说。

  延伸触角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基金公司开始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据统计,中资基金公司设立的境外子公司合计超过30家,不少公司成立了2家或2家以上境外子公司;合计受托管理资产规模约4000亿元,其中80%的管理资产投向中国市场(含香港市场)。

  首批中资基金公司中,南方东英把业务触角延伸得更远,在2019年设立南方东英新加坡子公司。2020年,南方东英新加坡子公司推出首只ETF——工银南方东英富时中国国债指数ETF,获得东南亚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关注。随着基金规模迅速增长,工银南方东英富时中国国债指数ETF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国纯国债ETF。

  “讲好中国故事,吸引全球投资者投资中国资产,是我们的使命。”丁晨表示。

  时至今日,香港仍是大多数公募基金“出海”的第一站,为很多基金公司境外子公司的主要扎根之地,在香港获得了第一类(证券交易)、第四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及第九类(提供资产管理)受规管活动业务牌照,从事相关金融业务。

  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创金合信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在2023年下半年提交了在境外设立、收购、参股经营机构审批的申请,谋划落地香港展业;睿远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于2023年3月27日开业,在2023年12月1日正式提交申请《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许可》;汇添富基金于2023年3月获准设立汇添富资产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汇添富美国子公司于2023年5月正式开业。

  业内人士介绍,中资基金公司主要聚焦QFII、RQFII等海外业务,为全球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带来便利,成为引入境外资金的重要主体。

  稳步扩容

  互联互通机制推出以来,在促进资金双向互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2022年ETF纳入互联互通机制以来,中日、深港、沪港、中新ETF互通等相继打通,中资基金公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博时基金首席资产配置官黄健斌表示,海外A股ETF在资产端优势明显:一是与其他国际资产相关性低,能够在资金投资组合中体现风险分散的作用;二是中国经济周期与全球其他经济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海外A股ETF是出色的配置工具;三是中国部分行业在全球产业链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投资A股主题ETF,分享行业高成长的红利。

  目前,ETF产品稳步扩容、业务规模快速扩大,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交易便利性。截至目前,ETF互联互通产品超过150只。

  在业内人士看来,ETF这一指数化基金产品纳入互联互通,丰富了互联互通投资品种。尤其是北向ETF品种日益丰富,全球投资者可通过北向ETF完成对于A股热门赛道的布局,增强A股对全球中长期配置型资金的吸引力。

  坚持开放

  近年来,基金公司“出海”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品牌效应弱、核心竞争力小等短板,也有部分机构选择退场。

  2023年底,交银施罗德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经研究决定,解散旗下全资子公司交银施罗德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按照法律法规的各项要求,履行了相应的程序,并已完成相关注销与清算手续。

  相关人士分析称,交银施罗德资产管理(香港)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核心优势比较有限,一年多以前就准备关闭了,走的流程比较久,到最近才完成了注销和清算。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资基金公司在走国际化道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广阔的国际舞台,与全球金融巨头正面竞争,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中资基金公司耕耘全球市场的时间尚短,与一些全球“百年老店”相比,在品牌影响力、全球资产配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基金公司“出海”并非易事。诺安基金(香港)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在“出海”发展中,就遇到成熟市场竞争激烈、获得机构客户成本较高,以及海外市场人力成本高昂等挑战。通常来说,中资基金公司有两条应对路径:一是高举高打,持续投入,坚持到开花结果;二是审慎发展,结合市场动态,等待合适时机,抓住契机获得发展。总体而言,机构需要匹配适合的发展路径。

  丁晨表示,未来,在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扩大金融市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有望为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基金公司“出海”,要发挥专业所长,让全球投资者了解中国,吸引更多资金投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