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最大影响以及最被忽略的实质性影响

2016-07-28 11:38:00 来源: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作者:刘筱攸 孙璐璐

更多内容请看“股市直播室”

 
  去年末就已经突破23万亿元大关的银行理财,正在迎来步步趋严的监管。 周三一份尚未定稿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是理财资金曲线入市渠道增多、交叉风险不断放大的眼下,监管意志的最新体现。
  这一份 闭门酝酿近月之久的银行理财监管征求意见稿,试探意味颇浓,一出手就被认为是引起大盘下挫的元凶之一。不难看出,监管正对银行理财资金的销售管理、投资管理、理财托管、风险准备金、信息披露等提出了具化且更为严苛的要求。
  券商中国记者带你用正确姿势解读这份12715个字的、号称史上最严的银行理财准新规。

  最大惊小怪
  理财产品不能投二级市场了
  新规一出来,一大堆文章就以“银行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境内上市公司股票“为标题,对意见稿进行解读。
  问题是,这不是第一天要求的啊!!这是一直以来的常态啊!这源自于意见稿的第三十五条,注意啊,这是一条“限制性投资“的条款,它明确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二级市场,也不得投资于非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益权。但监管也说了。“面向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私人银行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除外”。
  所以,这就和平常一样,私行客户(600万金融净资产以上)和经过了相关资质认定与面前的客户(比如单笔认购理财产品不少于 100 万元人民币的客户等),面向这部分人发行的高端理财产品,还是可以投资于二级市场的!!!
  这一条说实话真的火得有点莫名其妙。因为至少是在台面上,理财产品从来不能直接入市。
  除此以外还有一条,第十四条禁止发行分级产品。很多银行资管人士表示,现在市场上银行理财分级产品已经非常少,做得最大的银行的存续规模也就区区三百亿左右。而且,5月份的时候,监管就已经明确叫停了银行发行分级银行理财产品。而为什么被叫停呢?因为分级理财产品通过非穿透式的层层设置,容易为劣后资金输送利益。
  但这一条真心并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最热议
  非标不得对接券商资管
  是的,相信你也被刷一天了——非标不能对接券商资管计划了。
  事实上这一条源自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投资的特殊目的载体不得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符合银监会关于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相关规定监管规定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投资计划除外”这一规定。
  总之,非标资产若要对接特殊目的载体,只能是信托投资计划,其他形式(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和保险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产品) 统统不可以。
  这一条对银行来说事实上影响并不大,就像之前的资管新八条,对券商和私募的影响比较大,银行根本没啥事。那么现在这一条怎么理解呢?
  首先,有国有大行资管部人士明确告诉我们,本来银行理财(尤其是大型银行)走的大多数就是信托通道。“走信托通道一直是传统主力,银行也都用惯了,只是后来资管计划等通道费用更低,才陆陆续续有银行通过资管计划投资非标资产。”也就是说,对银行来说,可能就是以后跟信托合作,议价权没那么高了,成本会上去一些。
  那么很好理解的,券商、基金子公司会失去一大笔业务收入。北京一基金子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管理的资管计划规模上千亿,赚钱的资产基本全是非标。“虽然我们也和银行理财合作,做投资标准化资产的资管计划,但基本就赚万分之五的通道费;但如果是非标资产,管理费就可以达到千分之二。”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疑虑——不论是信托计划,还是券商资管、基金资管都需要消耗公司净资本,按照目前信托行业的资本金规模,恐怕也很难承接所有的银行理财非标资产,因此即便这个政策落地,对存量的非标资产应该不在适用范围内,只可能对增量部分进行限制。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银行理财的非标资产采取先对接信托,再对接资管计划的多层嵌套模式,也可规避这一政策要求,这就要看最终落地的征求意见稿中是否会对限制资管嵌套层级作出明确要求。但不论这一政策会对各市场参与机构造成何种影响,对监管部门来说,设置这一要求的目的在于防范交叉风险,落实穿透式监管。

  最被忽略的实质性影响
  本行托管
  目前舆论的焦点皆主要集中在理财业务资质分类管理、禁止发行分级理财产品、非标投资不得对接资管计划这三点上。事实上有一个更重要的实质性影响被忽略了:第四十五条——商业银行不能托管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而且必须在业务开办前 30 日向银监会报告。
  “其实这就是监管一直在推动的跨行托管。我个人认为这里面有加强监控、打破刚兑的考虑。你想,如果仍旧由本行托管,那么如果一只理财产品出现了收益率不达标的情况,这家银行可能会做一些利息上的调剂,这显然是不利于打破刚兑的。
  而实施了跨行监管,会连带着引起现有银行理财操作模式上的改变,比如跨行资金的划转、以及如何保证T+0。现在基金和很多互联网金融为了保证用户体验都已经实现了,我相信我们银行肯定也可以,只是要实现同样的效率,还是需要我们动一番脑筋。”某股份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告诉记者。
  事实上这在受访的三家银行人士看来都是“并不太困难但是也有点麻烦”的事情。另外一家股份行资管部老总言简意赅归纳核心——“账户移交”。他告诉记者,理财产品托管涉及为每只理财产品开立独立的托管账户,而且每一个账户与账目要一一对应。每只理财产品的账户结构是不一样的。跨行托管后,清算和交割自然都需要跨行下达指令;此外,常规的对账、定期复核、审查资金头寸、报送资产账目和资产净值、核查认购与申购资金的到账、赎回资金的支付,都需要发行行定期(T日)或不定期与托管行进行业务对接。
  “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均由本行托管。如果真的要说可预见的实质性影响,我觉得这条实实在在产生了影响的。你以后跨行托管所产生的操作成本、沟通成本、协调成本,绝对比以前大幅度提升的。”上述资管部老总直言。

  最大影响在这里
  权益类投资设上限
  记者已经不只在一个公开场合听过不同银行业人士说今年要扩大权益类投资的占比。可现在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收紧权益类投资现在还未写入意见稿,但有可能在将来的定稿中出现。
  有消息称,监管层也在考虑对银行理财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和“非标”投资相类似的投资比例限制。
  “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我认为,不应该像设定非标投资用4%(总资本的4%)或35%(理财总投资规模的35%)来机械设定权益类投资的比例。我认为应该从资金来源上限制:比如预期收益率产品不能投权益类资产?机构客户资金、私行资金又有没有资格投投?我认为应该从产品流动性匹配、客户适合度,来控制资金的来源,而不是限制资金的使用”,某银行资管人士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