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证券策略周报:2015年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2016-01-04 11:39:32 来源:广发证券 作者:

更多内容请看“股市直播室”

 
  一、本周小结:本周的主要变化有:1、30个城市地产周度销售增速继续小幅下滑,乘用车周度销售增速有所下降;2、国内工业品价格除水泥外,基本都小幅上涨,而海外大宗品价格基本都是震荡横盘;3、融资融券余额较上周下降1.6%至1.19万亿元,大股东连续第24周净增持。
  2015年已经过去,对很多人来说,对过去一年A股市场印象最深的是一连串的“创纪录数字”——创纪录的成交额(全年成交73万亿元)、创纪录的两融余额(最高达2.1万亿元)、创纪录的两次“股灾”跌幅(三个月跌去2000多点)、创纪录的救市资金(超过2万亿元)、等等......这些数字固然可以载入史册,但在我们看来,2015年A股更值得大家铭记的是股市特征新变化所带来的市场教育——这将给我们未来的投研体系带来深远的影响:
  1、如果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2015年最大的市场特征,那就是:即使发生了同样的事件,市场也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
  1.1利率同样下降70个基点,但股市表现却是一牛一熊。2014年9月到2015年6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2%下降至3.5%,下降幅度为70个基点,同期上证综指从2300点涨至5000点,涨幅高达117%。2015年6月至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5%进一步下降至2.8%,下降幅度同样为70个基点,但是同期上证综指却从5000点跌至了3500点,跌幅为30%。
  1.2人民币汇率同样贬值2000BP,但股市表现却是一次暴跌一次震荡横盘。今年8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从6.2:1急贬至6.4:1,贬值幅度为2000BP,而A股市场也在一周内暴跌了1000点;今年11月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又从6.3:1贬至6.5:1,但这一次A股市场却始终震荡横盘。
  2、之所以同样的事件带来了不同的市场反应,原因在于这些事件在历史上是一片空白,单纯依靠“归纳法”的研究框架显得“力不从心”,“无知的多数派”反而主导了市场:
  2.1、纵观目前卖方和买方的投研体系,基本是以“归纳法”为核心方法论。即相信“历史是明镜”,我们能通过总结历史规律来为未来的市场趋势寻找到方向——比如当债券收益率下行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历史上的利率下行通道中市场会怎么走的;当人民币开始贬值以后,我们首选想到的是历史上人民币贬值之后市场会怎么走。
  2.2、但是今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很多是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归纳法”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中国在历史上虽然有过多次债券收益率下行周期,但这一次却可能是有债券收益率记录以来,首次出现利率中枢下台阶,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又如从1993年到今年8月以前,人民币相对美元只出现过短期的小幅贬值,但是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年8月以后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幅度如此之大的贬值。这时候,我们如果只是采用“归纳法”去寻找历史规律,那就免不了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2.3、当我们找不到历史的经验,那其实人人都是“无知”的,这时候最终的真相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对市场趋势影响更大的是“无知的多数派”。以今年8月11日的“汇改”为例,在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之后,当时比较主流的看法是非常悲观的,因为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一旦人民币大幅贬值,那么为了防止资本外流,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失去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但时隔两周之后,这种观点便被证明是“无知”的——央行在8月25日宣布了“双降”,货币宽松的空间并没有被封死。如果我们提前预知了这个真相,那么最佳的操作就是稳住不减仓,因为悲观预期是错误的。但最终结果却是,仅仅在两周之内,市场便在极度恐慌情绪下急跌了1000点。如果在这个阶段死扛不减仓,那么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很多“理性客观”的投资者反而没能躲过这个阶段的大跌,从而导致年底的排名并不理想。
  3、展望2016年,还会发生很多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建议的应对之道是:在“归纳”中加入“演绎”、在“信仰”中加入“博弈”、在“敏感”中加入“迟钝”。
  展望2016年,我们将可能会面临很多历史上很多从未发生的事件——从国内来看,中国可能会首次大规模推进“供给侧改革”;从海外来看,全球“量化宽松”将可能首次进入退出周期;从全球分工来看,随着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由重到轻”的转变,势必对各个国家的全球分工产生深远影响......等等。这些变化都将是历史上所从未发生过的,因此我们建议用以下的方法去应对:
  3.1、在“归纳”中加入“演绎”——在失去了历史经验的辅助之后,我们每个人相当于都是“盲人摸象”,因此“犯错”的概率一定会大大提升。对实际参与投资的买方来说,需要做的是不断试错改错,坚持“右侧投资”;而对必须要“占扑未来”的卖方来说,则需要冒着不断被打脸的风险,勇敢向“演绎法”去迈进,对于未来要敢于提出逻辑严密的推理。
  3.2、在“信仰”中加入“博弈”——很多投资者都是有“信仰”的,有的人信仰“流动性”,因此推崇“钱多、资产荒”的逻辑,认为只要利率还能往下走市场就会“无脑上涨”;有的人信仰“伟人与变革”,坚信中国的改革和转型一定会成功,因此也是对市场充满乐观;还有的人信仰“基本面”,因此认为目前市场上已经全是“泡沫”,没有参与价值。但其实这些人所信仰的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这些信仰在短期内都无法得到真正的答案,因此大家其实都是“无知”的,只不过在市场博弈的环境下,未来谁成为了“无知的多数派”,谁所信仰的理念就有可能阶段性成为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市场核心驱动因素在明年很可能是不断在切换的)。
  3.3、在“敏感”中加入“迟钝”——当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件发生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也许并不是“敏感”地探究其真相(事实上也不可能探究到真相),而是要更“迟钝”一些,即先了解一下“其他人会怎么看这个事”,宁愿去追随“无知的多数派”,也不要做“理性的少数派”。这个过程用索罗斯的名言可以更直观地概括出来——“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4、我们在“演绎法”下对市场的观点:一季度继续维持谨慎,不要寄希望于“春季躁动”;中长期有“慢熊”或者“不破不立”的可能性。
  4.1、虽然很多投资者都很期待“春季躁动”,但是今年一季度在加入了“禁售令解禁”、“创业板业绩快报可能低于预期”等以前从未发生过的新因素后,我们建议降低对今年“春季躁动”的预期。首先,去年7月8月的减持“禁售令”将在今年1月8日之后到期。之前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A股市场发生了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大股东连续半年净增持”,净增持金额已超过2000亿元,再加上去年下半年定增解禁后又受限不让卖的“堰塞湖”(大约8000亿左右),我们预计今年1月8日之后的减持压力可能超过万亿,这可能会对A股的资金供需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在三季报分析(见报告《政策导向型的新兴行业相对最优》,2015-11-1)中提到,创业板大量的外延式收购资产是在2014年四季度集中并表的,这意味着2015年前三季度的利润同比都面临着比较低的基数,因此同比增速看起来比较好看;但是2015年四季度以后,利润同比的基数将会大幅抬升(因为2014年同期的收购资产已经开始并表核算了),这意味着很可能创业板在2015年四季度的盈利同比增速会有一个明显的下滑。而深交所规定创业板公司必须在今年2月底之前全部发布2015年业绩快报,因此在未来两个月可能会出现大量低于预期的业绩快报,从而对市场信心形成打击。
  4.2、虽然很多投资者已经对“上有顶、下有底、震荡走慢牛”的中长期走势深信不疑,但我们也要给大家演绎一下“缩量慢熊”或者“先破后立”的可能性。我们在前期的报告中多次强调,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目前“调结构”和“保增长”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大规模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的矛盾、又如“去产能促进市场出清”和“守住6.5%经济增长底线”的矛盾,等等)。我们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矛盾还会相互交织,使得投资者始终看不清改革和转型的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出现“缩量慢熊”而不是“慢牛”;另一方面,如果监管层真的有了“破釜沉舟”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魄力(比如放弃“保增长”的底线思维,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加速资源向新兴产业的倾斜),这时候市场的演绎很可能就是“先破后立”(放弃“保增长”可能带来经济增速的断崖式下滑和大量信用违约,这可能在短期内引发市场恐慌情绪;但随着市场出清之后,传统产业的供需结构得以大幅改善,新兴行业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这时候又有利于市场信心的中长期提升)。——不管是以上那一种演绎,短期内都应该是谨慎的。在行业配置上,我们建议关注偏防御属性的行业,如银行、医药、环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