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节奏调研报告:业界期盼稳定上市预期 常态化助推市场增量改革

2017-06-06 08:52:2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谭楚丹

  近两周IPO发行速度放慢了脚步。6月2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核准4家企业首发申请,筹资总额不超过15亿元,相较过往每周核准10家IPO的节奏来看有所放缓。

  信号释放后的首个交易日,创业板指数上涨近0.88%、中小板指上涨0.76%,投资者信心和风险偏好有所回升;然而从一级市场角度来看,无论是拟上市企业还是投行,难免有一丝苦涩。更为重要的是,IPO发行节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拟上市中小企业对自身发展节奏的判断。

  21世纪资本研究院最新调研了券商投行及pre-IPO等行业人士,并综合近年的企业融资上市情况,形成IPO发审节奏调研报告,展示发行上市生态链的全景。

  稳定预期

  “按照此前的趋势,我们本来对IPO加速抱有较高期待。”前述北京券商人士在6月5日谈到。

  虽然IPO批文发放出现了“变奏”,所幸的是,审核节奏一如既往进行。

  一家深圳中型券商投行人士6月5日表示,“除了发行批文放慢外,从目前来看审核节奏还是正常的。”华南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亦在6月5日表示,审核节奏与以往一样,但上会节奏会放慢,批文下发放缓。

  尽管如此,一级市场人士目前心态仍然相对轻松,对未来IPO常态化抱有信心。

  一名投资pre-IPO的人士6月5日向21世纪资本研究院指出,“我认为IPO常态化的节奏是不会变,放缓不是长期事件。目前看来是监管层的一种调节,但证监会的任务还是要解决IPO堰塞湖,最终达到注册制改革的目的。”

  A股的IPO审核在全球角度来看,向来被诟病的地方在于“审核节奏太慢”;这亦是导致境内多家优秀企业考虑在境外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前述华南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在IPO加速之前,一个项目从监管层受理到拿批文需要3-4年时间,在加速后时间能缩短到1.5年。

  但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一个稳定的上市预期是需要的。6月5日,一家北京券商人士谈到,如果出现长期放缓,对企业运作来讲影响很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通过资本运作做大做强,争夺行业地位,上市时机有时候能影响一家企业能否在行业上先发制人。”

  前述华南大型券商投行人士指出,“毕竟IPO曾经经历过放缓甚至暂停,企业已有历史经验,这一次对他们的预期而言,就是多等几个月。”

  从企业融资发展来看,该人士分析,由于发行市盈率存在天花板,IPO募资额规模一直较小。“事实上,对于部分拟上市企业来说,目前的IPO融资额确实不够,只能靠上市后再做资本运作。”

  前述投资pre-IPO人士则谈到,由于现阶段pre-IPO较火,私募机构争抢项目,企业上市前的“融资难”不是问题。

  增量改革

  IPO的常态化,能让资本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结合,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同时还能对A股市场带来结构性的改革,进一步实现“优胜劣汰”。

  前述北京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优质企业的持续上市,能让A股的估值去泡沫化,避免“炒壳”、“炒次新”非理性的投资,让投资者逐渐回归到价值投资;同时让上市公司更注重主业发展上,让垃圾股顺理成章退市。

  21世纪资本研究院对2016年以来新上市企业进行剖析统计,普遍体现出盈利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

  根据wind统计,截至6月5日,2016年至今共有444家企业新上市。从盈利能力来看,共有104家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超过30%,这在新上市的企业当中占比23.42%。

  从行业分布来看,增长率最高的企业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共有16家,比如汇顶科技(603160.SH)2016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8.57亿元,同比增长126.4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则有9家,其中蓝海化腾(300484.SZ)2016年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118.88%;汽车制造业有8家,其中新泉股份(603179.SH)2016年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116.24%。

  而在此轮密集上市的企业当中,高新技术含量不容小觑。根据wind对“研发费用”和“研发投入在营收占比”的指标统计,2016年研发费用投入超过1亿规模的有35家次新股,在新上市企业中占比7.88%。其中白银有色(601212.SH)、中国核建(601611.SH)、小康股份(601127.SH)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05亿、2.73亿、2.95亿。

  而在研发费用占比来看,则共有138只新股占比超过5%,占比达31.01%,在A股当中亦达到17.62%。其中盛讯达(300518.SZ)、苏州科达(603660.SH)、新晨科技(300542.SZ)的占比分别高达28.67%、27.73%、27.33%元。

  这意味着,稳定的上市通道将给资本市场带来结构上的增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