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评级业务规范进行时

2024-04-02 08:13:3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欣然

  针对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正不断升级。

  近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与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联合市场化评价办法》,旨在通过市场化评价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提升评级质量,促进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分析人士表示,评级行业的联合市场化评价办法为债券市场提供了更加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市场信誉,从而为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信用风险信息。

  同时,业内人士也建议,市场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评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如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等,以提升信用评级的公信力和市场透明度。

  规范评级业务进行时

  近期,自律组织就规范评级业务频频发文。

  3月22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联合发布《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联合市场化评价办法》(下称“评价办法”)。

  所谓“联合市场化评价”是指交易商协会、中证协根据业务表现、市场成员及监管自律反馈材料联合对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合规执业、服务水平等情况进行评价,由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衡量得出评价结果。

  评价办法的适用范围也有针对性:适用评级机构是指经交易商协会注册从事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的机构,以及经中国证监会备案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的机构。

  分析人士表示,联合市场化评价的目的在于强化市场监督约束力度,建立基于质量的评级行业的优胜劣汰机制,推动信用评级更好地服务于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这一评价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信用评级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信心,同时也促进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3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信息披露指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提到,交易商协会鼓励发行人选择两家及以上信用评级机构提供评级服务,鼓励投资者投资、交易具有多评级的银行间市场债券,引导扩大投资人委托评级适用范围,发挥双评级、多评级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解释,银行间市场的双评级通常指的是在同一债券发行中,由两家或以上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同一债券发行主体或债券本身进行信用评级的情况。这种做法旨在提高信用评级的质量和独立性,增强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以及提升投资者对评级结果的信心。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鼓励债券发行人选择两家及以上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以实现评级结果的交叉验证。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单一评级机构可能存在的偏见或错误,通过不同评级机构的独立分析和评估,为投资者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信用风险信息。

  “双评级机制的实施,可以促进信用评级行业的公平竞争,推动评级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同时,这也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债券投资的风险,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决策。”上述人士说。

  行业仍存诸多漏洞

  当前,信用评级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评级虚高、评级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信息披露不充分等。

  一位评级公司股东人士向记者介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主要为“发行人付费”模式。这就使得信用等级有可能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最终导致评级不够客观公允。加上行业内机构众多、竞争激烈,评级机构为尽可能拓展业务,有动机“迎合”付费发行人抬高信用评级的意图。

  此前,交易商协会曾披露,2017年11月到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此外,评级公司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掣肘,开展业务容易受到发行人、实控人、地方政府等多方干预,损害评级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客观性,导致评级机构公信力下降,投资者不再相信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

  Choice数据库统计,2010到2022年每年新发行的信用债评级中,接近一半的债项评级都是AAA级。评级虚高和过度集中导致信用评级结果无法真正反映发行人的违约风险,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一位国际评级公司的业务总监表示,评级公司自身发展也存在问题,例如,一些评级公司实际控制人并不明朗,信息披露程度低,存在大股东利益和评级利益捆绑的情形。

  “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需要长期的积累,客观专业的评级是竞争的前提,国内机构须加强内部管理,珍视自身的信用声誉,杜绝信用质量事件。”该业务总监说。

  多举措促进评级事业发展

  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成熟的信用生态环境。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应从创新评级技术体系、加强监管和自律、强化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方面入手,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为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可靠和有价值的信用风险信息,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诚信国际主权与国际业务评级总监张婷婷表示,本土评级机构应把握政策窗口期,着力变革评级理念,优化评级方法、技术与体系,逐步拉开评级结果区分度,更好发挥信用评级风险揭示和预警功能。

  张婷婷建议,长远来看,应当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构建具有合理区分度的评级体系,有效提升评级质量。评级机构还可加大技术投入,以数字化科技为助力,将金融科技手段融入日常的评级预警工作中,提升评级预警能力。

  此外,评级机构还应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不断丰富投资者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国内外投资者的能力。张婷婷认为,以标普、穆迪、惠誉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均在评级业务之外发展了更加多元化的非评级业务。中资评级机构也可借鉴国外经验,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包含信用研究与分析、风险评估、评级模型与技术等在内的非评级业务,从而形成传统评级业务与投资者服务业务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多位信用评级从业人员对记者表示,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监管,确保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同时,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合规体系,防范和管理利益冲突,提升评级质量和服务水平。

  “评级机构应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评级过程和结果的透明度,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充分理解评级背后的逻辑和依据。监管部门也应推动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增强市场对评级结果的信任。”某信评从业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