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元“固收+”再出发

2023-10-23 08:24:3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海晴

  范雨露 制图

  2万亿元的“固收+”基金市场有了新变化。

  在连续几年的规模“狂飙”之后,迈上2万亿元大关的 “固收+”基金在去年股市和债市的波动中迎来“当头一棒”。这也令不少基金管理人开始重新审视如何管理好“固收+”基金,承接中低风险理财的需求。

  今年以来,情况略有好转,多只“固收+”基金走出泥潭,净值有所修复。新的变化也随之而来,部分 “固收+”基金引入知名基金经理,以期加强权益资产部分的管理;亦有“固收+”产品借助量化手段,控制权益仓位的配置比例,试图焕发新生。

  孤舟难挡千层浪。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刚兑的打破,居民对绝对收益产品的需求巨大,因此“固收+”基金的后续空间颇为广阔。能否提供持续稳健的收益,是 “固收+”基金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而要想做好“固收+”基金,基金管理人应具备多策略、多资产配置能力,建立系统化多资产研究的投研体系。

  业绩分化明显

  在权益市场持续震荡、债市走出超预期牛市的背景下,主打攻守兼备的“固收+”基金表现如何?从整体来看,和去年相比,“固收+”基金业绩有所回暖。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20日,“固收+”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0.52%,而去年“固收+”基金平均收益率近-4%。

  具体而言,“固收+”基金业绩表现较为悬殊。数据显示,约45%的“固收+”基金实现正收益,其中工银聚丰混合、景顺长城泰阳回报混合A、华商收益增强债券A等近30只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超过5%,部分基金净值更是创下新高。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约117只“固收+”基金今年以来亏损在5%以上,更有超10只基金今年以来亏损超过10%。

  谈及“固收+”基金业绩分化较大的原因,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认为,今年以来风格稳健且权益属性较弱的“固收+”基金表现相对较优,而权益中枢相对较高的“固收+”业绩表现则相对一般。这是因为今年以来权益市场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权益资产整体并不能为“固收+”基金带来较好的收益增强效果。

  “一些‘固收+’基金做成了‘固收-’,主要因为并未做到良好的风险控制。过高的权益中枢以及权益投资部分的市场风险暴露过大,使得基金失去了业绩的稳定性。”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坦言。

  基煜基金的看法也较为相似。基煜基金表示,权益含量较高的“固收+”基金业绩多数表现不佳。今年行业轮动速度较快,在“+”的部分若未能抓住阶段性热点,那么很难获得理想的收益。另外,今年债市信用利差持续收敛,如果仅以高等级信用债或利率债作为固收打底的部分,可能并不能累积足够的安全垫来对冲权益市场下行的压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固收+”基金的管理上,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十分重要。“就‘+’的部分来说,可能选择正确的大类资产配置方向,比在表现不佳的单一策略内努力更重要。”华宝证券资管相关人士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固收+”频现跨界

  在今年业绩有所回暖的同时,“固收+”基金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开始尝试管理“固收+”基金。例如,8月,广发基金公告称,增聘林英睿为广发集祥债券的基金经理,与吴敌共同管理该基金。

  从投资范围来看,广发集祥债券是一只二级债基,截至二季度末,其规模不足5000万元。而林英睿市场关注度较高,以深度价值投资著称,截至二季度末,其基金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

  尝鲜“固收+”管理的不止林英睿。今年6月,国投瑞银基金公告称,增聘綦缚鹏为国投瑞银优化增强债券基金经理,国投瑞银优化增强债券同样为一只二级债基。从基金经理履历来看,綦缚鹏证券从业约20年,以均衡配置风格著称。

  “这可能是‘固收+’基金精细化管理的一个方向。权益和固收两类资产的投资逻辑框架差异较大,固收部分做好底层收益,知名权益类经理参与其中,也表明希望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积极的收益表现。同时,知名权益类经理加盟的光环效应,外加‘固收+’基金相对权益类基金整体波动更小的特征,从宣传的角度来看,也有助于提升基金规模。”华宝证券资管相关人士表示。

  除了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跨界管理“固收+”产品以外,带有量化特色的“固收+”产品也颇受青睐。蜂巢恒利债券基金经理李海涛观察发现,今年以来,量化投资加持的“固收+”产品的需求明显提升。这类产品一般会在权益部分采取量化手段,生成单一风格或指数的增强策略,特点是投资风格不漂移且透明,收益风险特征相对可预期,作为配置工具比较受机构投资人的认可。

  例如,今年汇添富基金推出了汇添富稳健回报债券,该基金由汇添富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副总监吴振翔单独管理。从该基金的投资策略来看,采用了量化手段构建投资组合;权益投资方面,采用了规则化的量化宽基指数增强策略;在债券投资层面,也采用了规则化定量管理的方式。

  无独有偶,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连权在“固收+”基金的管理上采用多元量化模型,系统性管理需要考虑的各类复杂因素,以提高投资的精细度。亦有“固收+”基金由量化基金经理与债券基金经理合作管理。以正在发行的中信保诚瑞丰6个月持有期混合为例,拟任基金经理提云涛量化研究经验超过20年,另一位拟任基金经理杨立春则深耕固收市场超10年。

  需丰富策略和产品形态

  “固收+”基金经历过两波发展高峰。据华宝证券资管统计,2015年至2016年,“固收+”基金迎来第一波发展高峰,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产品发行,截至2016年底,规模逼近万亿元。而2017年至2018年,“固收+”基金规模缩减超4000亿元。

  2019年至2021年,“固收+”基金迎来第二波发展浪潮。具体而言,2020年和2021年“固收+”新发规模分别超过4000亿元和6000亿元。截至2021年底,“固收+”基金规模合计超2.7万亿元。2022年以来,“固收+”基金表现虽不尽如人意,但是整体规模依然维持在2.5万亿元以上。

  在华南某基金公司营销总监看来,“固收+”基金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反映出投资者对稳健收益产品的需求。上述营销总监认为,行稳方能致远,一方面,要求基金公司审慎使用“固收+”去做营销宣传,严格按照有关投资比例的限定去界定“固收+”基金,使得投资者对此类产品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要求基金公司切实加强合规风控,降低产品的波动。

  纵观“固收+”产品发展中的逆风时刻,李海涛直言,做好“固收+”产品不能只关注权益投资端。如果产品在单一风格、单一赛道上风险暴露过多,即使有主观选股的阿尔法收益,也依然面临着净值大幅回撤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在资产配置以及各类资产的子策略上的技术储备。相比于权益端,“固收+”产品需要在权益、利率债、信用债、转债等资产间和资产内做最优组合,这是“固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华宝证券资管相关人士建议,后续“固收+”基金应当丰富策略线和产品形态,从“卷”营销、“卷”单一资产的投研,向多资产、多策略、灵活形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