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市场投资信仰正在重塑

2023-06-26 08:51:4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忠

  1992年,中国宝安发行A股第一只上市可转债——宝安转债。在此后30年发展过程中,可转债创造了“零违约、零退市”的纪录,这也让其市场价格兼具“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的特征。过去30年,可转债盈利效应显著,逐渐成为颇受投资者欢迎的投资品种。

  而这些投资特征或者称为“投资信仰”,在今年遭遇颠覆。

  随着发行主体增多,今年出现了触发退市机制的蓝盾转债和搜特转债。退市对于可转债而言杀伤力巨大,从搜特转债看,其市场价格在今年二季度从82元直接跌至18.002元。

  从这两只即将退市的可转债看,其发行人公司业绩均出现巨亏——两家公司2022年年报显示,*ST搜特净资产为负15亿元,*ST蓝盾净资产为负6亿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上市公司连生存都遭遇挑战,其可转债持有人的权益也很难实现保底。

  除了两只退市品种外,正邦转债和全筑转债的发行人也在财务上存在巨大压力,均需启动破产重整程序来完成“救赎”。然而,在破产重整过程中,不少投资者发现,可转债诸多有利的保护性制度设计,比如转股、交易等机制,正在失去其应有的地位。

  以正邦转债为例,在破产重整过程中,其上述权利就受到了一定限制。根据公告,正邦转债转股期限为公司重整受理之日起第30个自然日15点,自第30个自然日的次一交易日起,债券持有人不再享有转股的权利;同时,正邦转债的交易期限保留至自公司重整受理之日起第15个自然日15点,自第15个自然日的次一交易日起,不再交易。

  除此之外,可转债标的中的合规性问题正在凸显,也对投资造成了一定干扰。例如,容诚会计师事务所此前对*ST红相2022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深交所将对公司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受此影响,5月5日,红相转债一度大跌18%。此后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这些合规风险事件逐渐增多,不仅增加了个券风险,同时也让可转债低价模式难以获得超额收益,投资者不得不考虑转换操作模式来实现盈利,比如网格交易等,这一现象在今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2017年可转债市场迎来了新一轮大扩容,如今随着到期日临近,新的潜在风险也正在出现——“到期还本付息”,可能是今年下半年可转债市场面临的一个尴尬现象。这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言,均属风险事件。

  从整体看,上市不足3年的可转债基本便可以成功转股,这不仅可以提升发行人的公司市场价值,投资者实现盈利,同时发行人也完成了一次股权融资。

  但实际上,未来半年有不少品种将面临“到期还本付息”风险。从条款设计看,可转债付息水平普遍低于同等期限和评级信用债的利率水平。整体看,一般可转债期限为6年,平均利率水平在1%附近。因此,一旦“到期还本付息”,就意味着投资者6年投资将惨淡收场。

  尽管不少上市公司对外声称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但是短期内市场“并不理会”,公司股价往往持续低位盘整。

  数据显示,未来一年有一批可转债即将到期,同时其市场价格不足110元,实施转股难度较大。其中,券商类和农商行类转债这一现象较为突出。未来,如果这一现象扎堆出现,部分个券到期或无法转股,就会动摇投资者原有的投资信仰。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今年也将是可转债市场打破原有价值观,重塑投资信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