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透支的终要还回去 量化策略为何失灵了

2024-02-05 09:37:4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嘉悦

  在去年小微盘股的盛宴中,胆大者吃肉,谨慎者喝汤。太多的中小私募凭借激进的风格暴露收获名气与规模,但狂欢过后,小微盘股快速调整,规模诱惑驱使下的激进操作遭到反噬。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量化私募而言,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才是确保长期发展的良药,而藐视风险者终究会被市场周期淘汰

  量化策略的短暂失灵,正引起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今年以来量化多头策略私募基金的平均回撤超6%,平均超额收益为负数,实现正超额收益的量化多头策略私募基金占比仅为五成。一些去年风光无限的私募管理人,在开年后仅一个月的时间里,超额收益回撤超过10个百分点。

  对于部分私募产品的巨幅回撤,很多业内人士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被透支的终究要还回去。

  在去年小微盘股的盛宴中,胆大者吃肉,谨慎者喝汤。太多的中小私募凭借激进的风格暴露收获名气与规模,但狂欢过后,小微盘股快速调整,规模诱惑驱使下的激进操作遭到反噬。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量化私募而言,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才是确保长期发展的良药,而藐视风险者终究会被市场周期淘汰。

  开门“绿”:负超额收益比比皆是

  去年量化策略有多受欢迎,那么今年1月就有多受质疑。

  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今年以来量化多头策略私募基金的平均回撤为6.27%,平均超额收益为-0.07%。其中,实现正超额收益的私募基金占比仅为55%。从周度数据来看,1月15日至1月19日,量化多头策略私募产品平均超额收益回撤高达1.03%,其中正超额收益产品的占比更是低至32.26%。

  谈及量化策略出现负超额收益的原因,很多市场人士将其归咎于疲软的行情。

  “开年以来,市场情绪波动较大,市场震荡加大。从策略角度来看,以反转策略为主的量化模型在单边下跌趋势中会损失一部分超额收益,难以发挥策略优势。因此,我们公司的业绩比较难看,近期有不少投资人觉得量化‘不行了’。”某量化私募市场总监表示。

  不过,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量化策略的“翻车”更多是缘于对中小市值风格的极致暴露。

  “今年以来,微盘股指数波动加大,而目前量化多头策略在市值暴露上更多倾向于中小市值,其中还有部分私募为了博取高收益,市值暴露颇为激进。所以,在下行行情中,一旦出现资金大幅买入大市值股,量化多头策略就会因为持仓这类权重股不足而跑出负超额收益。”某中型私募人士直言。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收盘,中证1000指数跌幅超过18%,国证2000指数跌幅高达19.82%,而同期沪深300指数跌幅仅为6.29%。由此可见,今年以来小微盘股调整幅度明显。

  “只要是风格暴露很大胆的基金,收益怎么来的,就会怎么回去。”某信托FOF人士颇为感慨。从已披露的产品净值来看,有多家去年超额收益“爆表”的私募开年以来遭遇反噬。

  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截至1月30日,菲洛量化500增强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今年以来的超额收益为-16.06%,而在2023年该产品超额收益达25.24%;截至1月26日,兴健量化强势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今年以来超额收益(业绩基准为沪深300指数)为-13.9%,去年超额收益则高达30.17%;卓胜量化选股一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今年以来超额收益为-9.72%,而去年全年超额收益为15.23%。

  探原因:受规模诱惑驱使下“险棋”

  事实上,量化策略出现负超额收益的桥段并非第一次上演。2021年四季度,由于市场风格快速转换,诸多量化大私募的超额收益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回撤,引发市场争议。

  既然已有前车之鉴,为何还有如此多的量化私募冒险“抱团”?规模诱惑是主要原因。

  “对于一家量化私募来说,在极致的分化行情中,只要抱上了贝塔收益的‘大腿’,那么规模就有可能实现量级的跨越。”上述信托FOF人士表示。

  他分析称,一方面,私募参与抱团可以使净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增加公司的收入;另一方面,亮眼业绩可以提升资金的关注度,尤其是在去年大多数私募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凭借逆势增长的净值可以实现规模扩张。一些私募凭借这一方式,管理规模迅速增至50亿元以上,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还强化了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一举多得。

  还有量化私募人士透露,在小微盘股强势上涨时,产品发行也相对容易。在去年整体比较冷清的发行市场中,多只跟踪中小市值指数的指增策略产品发行规模超过2亿元。

  “其实很多量化私募非常清楚抱团的风险,只是想搏一把。”深圳某私募人士直言,经过前些年的高速发展,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人才、渠道等资源更多集中在头部公司,因此很多小私募选择兵行险着。然而,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也在不断成长、进化,一次风格切换便可验证管理人的真实水平,那些靠押注得来的规模和名气终会还回去。

  该私募人士称,去年有一些私募通过充当雪球结构产品的通道实现规模扩张,近期在雪球结构产品纷纷敲入过程中,此类私募面临着客户信任缺失、规模缩水的挑战。

  谋未来: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是关键

  在市场的牛熊转换、风格变幻中,什么才是量化私募的生存之本?专业化、差异化和国际化正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做量化私募,最重要的是专业能力,不然总会有强者把你淘汰掉。”稳博资产创始合伙人郑耀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私募基金若要行稳致远,投研团队须靠前发力,保持较高的策略迭代效率。为此,稳博资产不断储备优秀人才,采取高度分工的架构,希望在策略上做到精益求精。

  公开资料显示,量化江湖的人才之争愈发激烈,诸多头部私募在全球范围内“掐尖”。比如,佳期投资曾表示2023年9月至11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举行了招聘宣讲会。鸣石基金也在2024年的校园招聘中面向全球招贤纳士。据悉,部分国内量化私募在海外专门设立了关联企业,用于笼络全球优质人才。

  除了提升专业水平,“出海”也纳入诸多量化私募的长期规划。

  沪上某百亿级量化私募高管称,公司已在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地区成立相关主体,正在申请相关业务牌照,吸引海外资金将是公司重点发力的一个方向。究其原因,“出海”不仅可以拓展策略方向和投资标的,还能够优化公司的资金结构。

  “激进打法或通道业务都不是长久之计,以稳健超额收益吸引国内外优质资金才是未来活下去、活得好的关键。”上述人士直言。

  九坤投资也表示,国内投资者对私募产品的考察期限更短,更重视收益率,而海外机构投资者的对私募的调研更加全面,投资决策周期也比较长,对公司治理、风控、投资能力延续性等方面要求很高,而且海外机构对于A股配置的需求长期存在,“出海”能够在公司的资金来源端形成互补。

  另外,多家中小型私募向记者透露,不管是在人才团队还是投资者服务方面,规模较小的机构没有任何优势,因此一些套利、可转债等小众化、差异化策略是实施突围的重要方向,机构资金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与此同时,费率上的差异化设计也有助于私募缓解规模压力,比如阶梯式计提业绩报酬、管理费减免等,均可以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积累客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