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曾刚:“固收+”投资的平衡之道

2022-10-24 07:52:4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广发基金曾刚:

  “固收+”投资的平衡之道

  今年以来,股债市场波动加大,备受投资者关注的“固收+”基金业绩承压,不同产品的业绩分化加大。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在二级债券型基金中,仅约1/4的产品今年以来回报收正,且首尾产品的收益率差距近30%。

  其中,广发基金曾刚管理的两只二级债基——广发集悦债券、广发集裕债券,今年以来均实现正收益。此外,其管理的股票投资范围在0至30%的偏债混合型产品,同样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以去年11月15日成立的广发恒享一年持有期混合为例,该基金今年以来的回报达2.48%,自成立以来累计回报为2.84%,而同期的偏债混合型基金区间平均回报为-1.88%。

  曾刚是一位具有多资产管理经验的老将,拥有22年证券从业经验、13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在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大型财务公司、公募基金均有历练,在股票、纯债、可转债、新股申购、股指期货等多资产投资上颇有心得。其中,2009年至2010年其管理的某二级债基连续两年的年度收益率均超10%,位居同类基金前列;其任职长达8年的某二级债基,曾连续7个完整自然年度取得正收益。2020年9月,曾刚加入广发基金,担任混合资产投资部总经理。

  第三方研究评价称,曾刚在“固收+”产品的管理上秉持稳健略偏积极的风格,重视大类资产配置,擅长把握各类资产的中期趋势,并形成了债券打底、可转债左侧布局、权益顺势而为的投资特点。

  灵活均衡 在变化的市场中定期“归零”

  问:今年以来市场情况比较复杂,你是如何管理组合的?

  曾刚:今年以来市场情况确实错综复杂。去年12月底,我在复盘组合的操作时提出,面对震荡分化的市场环境,须重视回撤控制及攻守的均衡匹配。具体到操作上,仓位调整对“固收+”投资较为重要。今年一季度,我们选择了中高的债券配置,权益仓位基本保持在半仓之下(指合同契约规定的投资范围);到了4月末,市场处于阶段性低位,股债性价比指标清晰地支持权益类资产,我们快速提高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并在5月对部分高景气行业进行了较多偏配,较好地把握了权益资产的机会。进入三季度,我们考虑到二季度部分行业短期反弹幅度较大,预判三季度市场震荡概率增大,适度减少累计涨幅较大的板块,注重行业均衡,积极把控回撤,较好地达成了产品的风险收益目标。

  问:市场多变对基金经理的心态会有影响,你是怎么调整的?

  曾刚:市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我们也要学会定期“归零”。基金经理的投资决策不可能永远正确,一定是有顺境也有逆境,没有人可以做到常胜。到了比较重要的关键节点,我们要学会把原来的逻辑、仓位搁置一旁,对未来的市场、机会与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比较简单的办法是,我们假设自己手上有一笔新资金,应考虑如何安排头寸,不要受已有持仓安排影响。

  每次遇到市场短期难以辨明方向、很难进行决策时,这种定期“归零”的方式能让我放下很多“思想包袱”,把市场可能的演绎方向及主要矛盾梳理清楚。坦白说,基金经理一定会承担比较大的业绩压力,须保持内心的平静,尤其是碰上复杂的市场环境时,要多听多看,但内心要有主见,独立思考判断,学会在压力下作出决断。

  问:深耕固收领域近20年,你如何看待“固收+”基金?

  曾刚:“固收+”基金是一个既要收益、又要控回撤的产品类型,所以我在投资中秉持均衡风格,希望尽可能做到既追求较好的弹性收益、又能兼顾较小的回撤控制。在我看来,“固收+”投资的核心是股债平衡,目标是追求收益率和波动性的最优解。股债均衡的配置,可以力求让“固收+”基金的收益来源多样化,在投资中要注意风险特征互补,反复平衡股债性价比。与此同时,股强债优,才能有效扩展股债比例空间,提供稳定的超额收益。

  重视中观

  60%的精力用于分析资产的中期逻辑

  问:对于股债混合产品,你的投资框架是什么?

  曾刚:我的投资路径是主动全覆盖,积极而不激进,整体秉持比较均衡的风格。我的几只代表产品,从绩效归因的结果看,基本保持了纯债、转债和主动股票对组合贡献占比为“433”的结构。

  “固收+”是多资产投资组合,研究层面一定是先有宽度再有深度,所以我将资产配置作为最重要的策略。宏观层面,我会从市场中期的内在逻辑出发顺势配置,定期做横向比较,跟踪评估;中观层面,会结合自身投资体系,依托公司平台研究,确定各类资产的策略主线;个股个券的选择上,我主要借助团队的深度研究支持。

  针对承担组合打底角色的纯债,我会保持相对较高的仓位,将高等级信用债作为底仓配置,将中长端利率债作为阶段性波段操作的工具。考虑到当前低利率的环境,我不会去做信用下沉,而是在久期和杠杆方面多进行安排。对于周期波动特征比较明显的可转债,我会择时参与,偏好左侧重仓追求收益增厚,提前止盈控制风险。在股票投资方面,我更关注中观视角的行业配置,更偏好“顺势而为”。

  问:对于不同的资产研究工作,你如何安排时间精力?

  曾刚:我以“262”结构进行精力分配。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大约花费20%的时间。在个股个券选择的微观层面,一般花费20%的时间。在中观维度花费的时间最多,因为每类单项资产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都有几种不同的中期逻辑,从分析到决策再到具体指令,平时就要理清楚。(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