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搭台寻才 看重团队协作 阳光私募为何不愿再唱“独角戏”?

2022-09-20 08:17:4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嘉悦

  19家 目前百亿级私募数量已达109家,其中星石投资、景林资产、高毅资产等19家机构为平台型私募

  中国的阳光私募行业起步于草莽,但发展很快,不少草根私募一度成为耀眼的市场明星,只可惜如同流星划过,留下的只是一个个日渐陌生的名字。投资短视、决策高度集中化是阳光私募行业十余年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病症。

  所幸,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私募机构开始重新审视上述问题,平台型私募掀起发展热潮。据统计,截至9月18日,已有包括远信投资、高毅资产、星石投资、景林资产等在内的19家知名私募采用平台化运作模式,而不依赖于单一的明星基金经理。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大多数“奔私”的基金经理如董承非、葛晨、林森等,均选择加盟平台型私募。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以往私募的“草台班子”虽短打有劲,但长跑无力,因为在周期往复的市场中,单个核心人物的能力圈有限,公司治理与风控体系缺位更是容易造成极大的隐患。此外,纵观全球大型资管机构的成长历程,没有一家机构能够靠一个人力量做大做强,笑到最后。因此,私募行业亟须摆脱过去短视的游击战术,提升专业化、机构化水平,将团队作战实力作为大资管时代生存发展的核心武器。

  新趋势:阳光私募刮起“平台风”

  近两年,平台型私募逐渐成为私募行业的一个“高频词”。

  据悉,目前平台型私募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高毅模式”,即将不同投资风格的多位基金经理汇聚起来,共用公司的中后台资源体系,每位投资经理可以发行自己管理的产品。目前远信投资、勤辰资产、盘京投资等采用这一模式。第二种为投资组合经理模式,将每个投资组合分仓给多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对分到的仓位拥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公司根据每年的考核情况,调整各基金经理分得的仓位。目前星石投资、保银投资采用这一模式。

  除了越来越多的头部私募采用平台型模式,今年以来,多位“奔私”的知名基金经理也青睐平台型私募。

  比如,今年2月兴证全球基金原副总经理董承非加盟睿郡资产。据了解,睿郡资产是知名百亿级私募,主打“权益+”平台,核心人物杜昌勇、王晓明均出自兴证全球基金。董承非的加盟,意味着这家平台型私募再添一员投资大将。

  老问题:“草台班子”长跑无力

  纵观2007年以来的阳光私募行业,除了资产管理规模和公司数量持续高速扩张,绝大部分阳光私募公司采用个别关键人物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独角戏”式运营模式。

  为何原本非主流的平台型私募近年来渐成气候?

  在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关晓敏看来,越来越多的私募尝试平台化运作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任何一种投资策略都有表现周期,任何一位基金经理的能力圈都有局限性,一家多策略、多投资经理的私募公司有可能更好地穿越周期,降低市场周期波动对公司发展的影响。第二,随着资管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私募管理人需要不断吸引优秀人才,提升投研团队的实力。而且,对于刚刚“奔私”的基金经理来说,加入平台型私募意味着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投资上,而非管理类事务上,这对于擅长研究和投资的人才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事实上,私募行业诞生这十余年来,太多的曾创造业绩神话的“草台班子”在周期往复中,或泯然众人,或备受质疑。

  老牌百亿级私募星石投资早年因创始人江晖的个人光环而被市场所熟知,并迅速跻身头部梯队。但其首席研究官方磊坦言:“明星基金经理会为私募带来明星光环效应,但是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强大的团队能够大幅提升整体投研能力、扩大投资边界。因此,公司近年来逐步转型为多基金经理团队制。”

  新挑战:如何形成合力?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沪上某头部私募负责人感慨道,平台型私募并不是简单的“1+1=2”,能否使团队形成合力,是平台型私募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雪球副总裁夏凡认为,若想在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中赢得一番天地,平台型私募必须在股权结构、利益分配、投研赋能等方面下功夫:首先,私募管理人须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清晰的股权结构,形成良好的分配机制,让核心团队成员有归属感和获得感。其次,私募管理人应不断提升投研能力,以优秀的投研赋能基金经理,形成公司整体作战能力。最后,在体制建设以外,创始团队价值观的一致也非常重要。如果核心成员之间价值观不一致,内部沟通不同频,过高的管理成本和内耗会先于市场将公司击败。

  众人拾柴火焰高,阳光私募对于平台化的思考和探索,为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开了个好头。毕竟着眼未来,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