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 挑战犹存 ESG投资“道”在何方

2022-04-14 07:33:4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银妍

  近几年,ESG投资从小众视角走向全球共识,由ESG引领的责任投资成为企业价值共创的重要议题,并成为越来越多投资机构进行资产配置时重要的考量因素。

  以基金为代表的国内资产管理机构更是踊跃参与,不断探索与基本面相结合的ESG投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ESG投资实践,并进行本土化调整。与此同时,不少机构发挥研究特长,通过对国内外ESG投资的相关调研和分析,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ESG投资标准提供理论支持。

  近日,建信基金管理公司与《上海证券报》联合发布《关于我国公募基金行业ESG信息披露的研究》。为更好理解ESG投资和公募基金ESG相关实践,记者采访了建信基金管理公司监事长马美芹及其领衔的建信基金ESG信息披露研究团队。

  马美芹表示,中国ESG投资已进入快车道,但目前普通投资者对其认识还待进一步加强,ESG信息披露也尚处于自愿披露阶段,未形成一致、可比、全面的标准。“希望借此研究,为行业提供ESG投资支持,更好服务于资管行业ESG战略。”她说。

  ESG投资从小众走向共识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指综合考量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而非单一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即ESG投资)和企业评价标准(即ESG实践)。ESG投资的意义在于避免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并创造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将ESG投资嵌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将社会问题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马美芹表示,ESG投资理念最初诞生时,投资者基于宗教或世俗的理念,主动规避有悖于价值取向的投资方向,比如最早将武器、烟草和奴隶贩运等业务剔除投资范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影响了生态环境,并对企业生产、人类社会发展造成威胁,基于此,社会出现大规模环境保护运动,并促成了近现代责任投资的发展雏形。

  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的成立,使得责任投资理念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和实践,并逐渐成为全球2000多家金融机构的投资共识。近年来,日益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开放性的国际合作,以及不断推动的“双碳”战略,提高了国内对ESG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中国ESG投资从小众走向共识,并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高度重视ESG投资,陆续出台有利于ESG发展的指引和准则,推动ESG投资良性发展。

  2021年,证监会正式公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21年修订)》,在公司治理章节新增环境和社会责任部分,对ESG的内容有一定提及:上市公司报告期内因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需强制披露,并鼓励公司自愿披露在报告期内为减少其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情况。

  数据显示,2021年,约四分之一的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报告等相关报告,843家上市公司在2021年半年报中披露了为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马美芹认为,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应尽快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框架,并运用有效的工具和体系来量化企业的环境绩效,在识别和管理风险的同时找到机遇,ESG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通过ESG的评估可帮助投资机构筛选出符合我国经济转型要求的优质企业,进而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

  “践行ESG投资理念,反映了投资者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在保持经济的创新和活力时,追求更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马美芹说。

  机构持续推进ESG投资实践

  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国内金融行业开展ESG投资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根据UN PRI数据,截至2021年8月底,国内已成为UN PRI签署方的机构达74家,涉及资金约4.7万亿美元。

  其中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尤为积极,包括建信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纷纷加入UN PRI,并不断探索与基本面相结合的ESG投资,开展有实质性进展的布局工作。一方面,建立ESG团队、积累ESG相关数据并搭建体系框架,逐步将ESG方法论整合到投资和风控流程中;另一方面,以ESG投资为抓手,为寻找新经济下的可持续投资标的提供新的方法及工具。以建信基金为例,公司2021年制定了《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三年战略发展规划(2021-2023)》(下称“ESG规划”),从ESG管理机制、ESG投资整合、ESG产品体系、ESG利益相关方沟通、ESG品牌建设等五方面重点发力。

  根据51ESG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泛ESG公募基金存续产品共900只,其中低碳及绿色发展概念基金数量占比94.49%。泛ESG公募基金产品资产净值总规模达到人民币16491.49亿元,低碳及绿色发展概念基金规模占比97.49%。“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投资者对ESG认知度提升,ESG投资逐步成熟,更多绿色产品将得以推出。”马美芹说。

  但马美芹也提到,现阶段来看,进行ESG投资布局仍然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急需相关专业人才,ESG投资需要具备环境、金融双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性要求高;其次,由于公开披露的信息有限,需要运用AI例如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金融科技手段去拓展信息源,并搭建内部ESG数据库等。

  “ESG研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从长期来看,践行ESG理念能使机构获得长期良好回报。”马美芹表示,“越早实施ESG战略,越能够站在行业前列,成为最早获益的一批机构。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资管机构及基金经理是否将ESG理念纳入其组合管理的环节,已经成为资金方在委托业务或直接投资过程中必要的考量条件之一。”

  “接纳并践行ESG投资理念,将进一步助力我国资产管理机构的国际化进程,并吸引海外资金。”马美芹说,“我们和某些欧美客户进行沟通时,对方会明确询问是否将ESG因子纳入到资产风险管理当中。如果没有,海外投资者可能会拒绝购买这类投资产品。”

  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制定的有关规则,目前ESG投资因子主要包括规范筛选、正面筛选、负面剔除、ESG整合、可持续主题投资、影响力投资、积极所有权七种投资策略。在ESG投资发展早期,应用比较多的是“负面剔除”,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将不符合ESG理念的企业剔除,随着ESG投资与基本面结合的深入,绝大部分机构开始将整合策略和积极所有权纳入体系。

  马美芹表示,国内公募基金投资时,一般不会直接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但未来公募基金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能否从积极股东的角度发挥正面影响,对上市公司进行提议和要求,助推ESG生态构建,值得行业共同期待。

  探索符合国情的ESG信息披露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ESG的相关产品虽然在数量及规模上频创新高,但由于国内ESG投资还处在快速发展的起步时期,依然面临许多发展中的困难,例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仍是自愿,市场各主要参与主体如资金方及资管机构也处在早期的学习适应阶段,零售客户对ESG认识尚浅,符合中国国情的ESG投资理念、投资标准和评价体系等尚处于摸索阶段。其中,当前企业ESG信息缺乏、披露标准不统一,以及数据缺乏可比性仍然是开展ESG投资的一大痛点,一致、可比、全面、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体系亟待建立。

  “这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马美芹坦言。在她看来,上市公司对ESG信息披露的积极性在逐步上升,但由于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机制,导致企业对ESG信息披露的侧重点不一,量化指标较少,多数为定性的描述或论述,信息可比性较低,对研究和投资产生的价值有限。

  “形成ESG投资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数据要可得、可比、可验证。”马美芹认为,从提升ESG数据质量角度出发,出台官方指引性或原则性框架,并形成与之匹配的、统一的ESG报告披露规则,将为资管公司建立有效的ESG评估体系提供保障。

  其次,从基金行业来看,目前还没有清晰和明确的ESG基金定义、分类和标签。“从国外的经验来看,ESG基金中 ‘漂绿’也即打着ESG旗号的虚假ESG产品是一大问题,要打击、预防‘漂绿’行为,需要对市场参与者、财务顾问等在市场参与主体、服务和产品等层面规定信息披露相关要求,制定清晰的绿色基金定义。未来随着ESG产品形成一定体量,可以建立类似‘深绿、浅绿、普通’的基金产品分类标准,在此标准之上,基金公司再进行精细化操作和管理。”马美芹说。

  此外,目前国内尚未建立ESG基金专门评价体系。马美芹认为,未来随着资管机构尤其是大型公募机构的ESG投资实践向纵深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研发并披露其ESG理念下的投资方法论,并切实用于指导相关ESG投资。通过对其实际投资理念、投资方法的跟踪,以及对其实际投资结果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完成ESG基金评价,从而引导行业走向健康、长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