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合伙人缘何难以共富贵?

2021-10-18 08:03: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明超

  近日,在资产管理圈闹得沸沸扬扬的,莫过于因争夺公司控制权而起纠纷的鸣石投资。公司法人代表李硕和公司创始人袁宇,为了争夺公司控制权撕破脸皮,甚至不惜将股权代持协议这种监管部门严厉禁止的行为公之于众,让业内哗然。

  综合双方公开的信息可以发现,陷入鸣石投资控制权纠纷的这两个人,公司创始人袁宇和公司法人代表李硕签订了股权代持协议,李硕是公司名义上的实控人。在公司发展壮大之后,两人出现了分歧,李硕解除了袁宇在公司的职位和其对策略组的管理。这应该属于私募基金做大之后引发纷争的典型案例。

  一起患难易,共同富贵难。在公司发展初期,由于蛋糕还没有做大,尚不能产生巨大的利益诱惑。但当规模发展壮大之后,蛋糕分配的偏差就会出现巨大的利益差别,尤其是牛市出现之后,这种差别会骤然变大。当对投资收益的贡献度不能清晰区分的时候,双方的纠纷就会随之而来。

  鸣石投资出现的纷争不是个案。过去一两年来,就出现了多个类似案例。例如,2019年知名量化私募锐天投资对外公告,宣布其投资经理高亢离职,理由是与公司发展愿景和理念不同;今年以来,新晋百亿级私募于翼资产的核心人物陈忠离职,引发投资者赎回;同样是百亿级私募的彤源投资,也陷入了核心管理人离职引发的产品赎回风波。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基金管理人起纷争的时候,必然没有心思顾及投资人的利益,投资者往往是公司内斗的牺牲品。如多年前某如日中天的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提前获悉消息的投资者赎回了产品,这对后知后觉的投资者来说,明显是不公平的。

  对于中国私募基金来说,和国外同行相比,往往还有一个被强调的称谓叫“阳光私募”,其隐含的意义就是让私募放在阳光之下,让所有持有人均有公平的知情权。但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往往是公司出现较大问题之后才知情。

  资产管理行业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行业,信任需要一套良好的治理机制加以保障。当基金经理去投资一家公司的时候,往往会高度关注公司治理问题。反求诸己,却频频发生匪夷所思的公司治理问题。把自身的事情做好,才是投资的起点,也是信任构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