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链广阔成长空间并未改变

2023-10-27 09:56:5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纪成炜

  邓永康

  曾彪

  邓伟

  李航

  主持:

  孙 越

  汪友若

  李雨琪

  圆桌嘉宾:

  广发证券电新联席首席分析师 纪成炜

  民生证券研究院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 邓永康

  中泰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 曾 彪

  华福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 邓 伟

  国海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 李 航

  在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行业轮动中,此前的“赛道股”龙头新能源板块被很多投资者认为“跌落神坛”。2022年,新能源板块遭遇了两次大幅调整,结束了长达近两年的单边上涨行情,并且这一调整在2023年延续。伴随板块走势的跌宕起伏,新能源板块的机构抱团逐渐瓦解,交易拥挤度显著下降。

  那么,如何看待新能源产业链的成长空间?如何评估今年以来新能源板块的市场表现?各赛道的投资机会在哪里?本期“上证圆桌”邀请了五位券商研究所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围绕上述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他们认为,新能源板块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盘整后,整体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底部。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链长期广阔的成长空间并未发生改变,站在当下时点看未来,综合估值、行业基本面及预期增速,新能源板块已经具备投资吸引力。

  新能源仍是重要战略发展方向

  新型电力系统引领产业革新

  上海证券报: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您认为在当前政策指引下,我国新能源产业未来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纪成炜:在“双碳”背景下,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方案呼之欲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有望带动“发-输-变-配-用”全环节变革:电源侧由传统能源作为主力电源向以新能源为主体、多能互补的能源架构转型;电网侧构建以储能和特高压为主体的柔性电网和智能化、数字化的调度体系;用户侧提升终端电气化比例和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多层级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

  光伏产业方面,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发电将齐头并行,组件招标规模将保障行业潜在需求释放;风电行业则有望从受政策补贴影响的周期性走向高成长性。此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产品力持续跃升,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超900万辆,其中A级车市场销售展现需求韧性,渗透率向低线城市延伸,销量有望稳步提升。

  邓永康:总体来看,新能源产业应该会向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即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本质是将传统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的单向过程,逐步转变为“源-网-荷-储”的一体化循环过程,这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

  从产业投资逻辑上看,下游运营商为改造电力系统而增加资本开支,也为中游的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制造了机会,包括电源侧的光伏、风电、氢能;电网侧的特高压、配电网;用电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及涉及各环节的储能等。

  曾彪: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侧重于对能源“量”的控制,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侧重于对能源“质”的追求,当前政策方向主要利好以风电光伏为主的发电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为主的用能体系。2022年,火电依旧是中国主要的发电电源,占比为66.5%,风电光伏发电占比为13.4%,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时期,风电光伏将成为我国的主要发电电源,占比将持续提升。此外,在交通运输领域,3%的重卡“贡献”了50%的二氧化碳排放,由于重卡的电动化率相对较低,随着政策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重卡以及其他汽车行业电动化率将逐步提升。

  邓伟: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意味着更为低碳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在一定时间和场景下可不纳入管控,从而鼓励终端电力需求群体更倾向于使用清洁能源。在这个过程中,风电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均为重要抓手。我们认为,技术进步将带动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走低,地面电站及分布式电站收益率提升,终端光伏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速。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电动车的渗透率也将持续提高。

  李航:当前政策指引无疑会进一步夯实和巩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地位。整体而言,在“双碳”指引下,中国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新能源占比将不断提升,由此或将呈现几大发展趋势:第一,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从高速增长转变为稳健高质量增长,更加注重新能源的成本、可靠性及规模化能力。第二,新能源产业将面向全球开展产业输出,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多个领域。第三,新能源产业将不断创新,包括储能、能源物联网等在内的各项技术的拓展和应用将得到增强,产业的智能化程度也将大幅提升。

  上海证券报:从产业层面来看,我国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有哪些?未来这种优势是否还会持续?

  纪成炜:在光伏产业方面,国内龙头高品质硅料优势凸显;在组件环节,我国核心壁垒在于全球渠道销货能力,龙头公司有望加快布局海外产能及新技术;在风电产业中,在海外高通胀环境下,中国风电企业具备出口竞争力,各环节出口空间较大;在新能源汽车端,中国供应链平价技术全面落地将加速对全球输出,中国供应链将围绕材料体系、电池结构、整车制造引领电动车技术创新趋势,驱动海外份额超预期扩张。

  邓永康:在光伏方面,我国光伏制造产业链完备、技术自主可控,具有稳定的生产和制造能力。此外,得益于产业链集中度高和协同创新带来的降本增效,中国光伏产品与国际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在风电方面,中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风机制造产业链,特别是受益于过去两年中国风电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中国风电制造产能和产量均实现大幅增长,技术快速迭代,成本进一步降低,为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海外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在提速,但是他们的本土制造能力与快速增长的需求并不匹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不断加大新技术研发、新材料应用和新场景开拓,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优势将逐步凸显。

  曾彪:2022年,在全球前十大光伏主材企业中,中国公司占了9家;在全球前十大动力锂电池企业中,中国公司有6家。我国新能源头部企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技术创新的领先性,二是较强的成本优势。新能源面临技术的不断迭代,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从而对传统能源形成替代。中国企业依靠工程师红利,充分发挥其制造优势以及创新优势,近几年一直引领行业创新,同时通过创新不断降低成本,巩固自身的全球竞争力。

  邓伟:我国的锂电和光伏产业链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我国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国内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二是全产业供应链配套规模和完善性全球领先;三是制造技术水平一流;四是具有较强的成本竞争力;五是政策扶持等体制机制优势明显。

  目前,我国高效晶硅电池技术和锂电池技术仍在快速迭代中,下一代钙钛矿、固态电池技术也在近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技术创新及其带来的成本红利才是产业进步的根本原因。我国新能源头部企业始终重视研发,在追求技术指标提升及新技术创新突破方面,有望持续发挥技术、规模和效率等综合竞争优势。

  李航:从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至今形成的领先优势来看,一是规模扩大后显现的成本优势,这背后是头部企业优质的成本管控能力以及规模效应;二是我国拥有强大的产业链集群。此外,头部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已经掌握行业领先技术,并向海外输出优质技术、开展专利授权等。新能源领域属于制造业,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会在规模产业化后不断强化。

  如何看待当前新能源板块的投资价值?

  上海证券报:A股市场新能源板块自去年7月份以来,经历了漫长的震荡回调,您认为经过这一轮调整,新能源板块的高估值是否已消化完成?您如何看待当前新能源板块的投资价值?

  邓永康:复盘过去三年市盈率变化,目前电力设备新能源板块基本处于历史较低位置,整体来看,电力设备新能源板块处于近3年的2.5%分位。细分领域来看,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电力设备三个板块分别处于近3年的10.2%、1.9%、5.1%分位,均已调整至历史底部区间。

  曾彪:去年7月以来,新能源板块市盈率持续下行,创出过去三年历史新低,新能源板块的高估值已基本得到消化。但新能源行业的长期成长性仍在,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仍在加强,行业的估值已至低位,我们看好新能源板块的中长期投资价值。

  邓伟:新能源产业链的高估值已基本已经消化完成。例如光伏板块中,部分主产业链环节在2023年的估值已处于较低水平;锂电池的估值也基本回落。而未来全球光伏和锂电产业链需求增速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新能源板块仍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李航:首先需要明确,新能源行业具备长期广阔的成长空间,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将新能源作为主要战略发展方向,在一些细分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其未来海外增速将值得期待。新能源产业短期的波动确实对市场带来影响,但其恢复的韧性和弹性强于传统行业。因此,综合估值、行业基本面及未来预期增速,我们认为新能源板块的投资价值已经具备吸引力。

  上海证券报:新能源赛道涵盖领域广泛,包含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风电、智能电网等多个细分领域,您认为当前来看,哪一细分领域的投资确定性更强?

  纪成炜:短期来看,我们更看好电改新方向,原因在于用户侧电价中枢上涨或受限,电源电网侧难以配置足量灵活调节性资源,消纳压力将向用户侧传导,峰谷价差拉大乃大势所趋。用户侧峰谷价差拉大,有望激发工商业储能,催生综合能源服务。综合能源服务能够实现用户侧分布式光、储、充、可控负荷等资源一体化运行,最大限度适应电价波动,具备长期发展优势。同时,产业政策支持用户侧资源一体化参与电力市场,综合能源服务有望为工商业储能构建“类共享储能”价格机制,更早达到盈利拐点。

  邓永康: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由外生动力向内生动力的转变,与之对应的产业周期表现为从初创期切换到成长期。其中,海上风电、充电桩、储能等领域正处于规模效应下毛利上升、渗透率提升、销量增长的成长初期;虚拟电厂和人形机器人则处于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逐渐成形的过程,具备更低渗透率、更高增速和更大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从增速和空间、利润分配、竞争格局等中观产业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再兼顾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可以看到海上风电、充电桩、虚拟电厂、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景气度指标更鲜明。对于光伏和新能源汽车,我们预计2023年下半年行业结构性机会大于整体性机会,应重视在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情形下,有望获取超额利润或在利润再分配中占优的产业链环节和标的。

  曾彪: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行业的确定性更强。具体来看,2022年新能源汽车全球渗透率为13%,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具备较强的成长性。2023年锂电板块单位盈利将筑底,展望2024年其变化趋势相对乐观,新能源汽车板块利润将重新实现较好增长。

  对于储能行业,我们认为其未来三年的成长性高于光伏以及新能源汽车。碳酸锂的成本下降将提升储能系统的盈利空间,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亦将提升储能的应用空间。

  邓伟:新能源行业的每个细分领域都在快速发展,有很强的成长属性。其中,智能电网的投资确定性会更强一些。这是因为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快速提升,发电端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开始突显,这意味着智能电网的建设迫在眉睫。智能电网能够充分利用电网中的灵活性调节资源,在平抑新能源波动的同时,又能够充分提升电网中各个环节的设备利用率。综上所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必然离不开电网本身硬件扩容,智能化调度等软件能力的改善,以及市场化交易、虚拟电厂、微电网等创新模式的支撑。智能电网将是后续新能源产业细分领域投资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李航: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向好,站在发展的新阶段、新节点上,我们看好两条主线:一是需求端的增长将加速锂电、光伏等领域的新技术产业化推进,目前工商业储能、电力出海、海上风电等细分领域的景气度已经引起市场的关注;二是行业出清格局下业绩稳健增长的龙头企业。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新能源领域的好公司具备哪些特质?对于投资者,投资新能源板块应该如何遴选优质个股,可以关注哪些指标?

  纪成炜:长期来看,我们仍然看好以新技术主导创造超额收益的公司。在锂电材料方面,行业进入深度分化阶段,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行业盈利加速分化、企业盈利触底带来的机会。

  曾彪:新能源产业兼具价格的周期性、量的成长性以及技术的迭代性,该板块的优势公司具备几个特质:一是企业拥有成本竞争力,能在供需周期性阶段保持较好的盈利;二是公司产品品质优异,进入核心企业供应链,且份额持续提升,可以实现自身业绩的稳步增长;三是企业重视研发,在行业迭代过程中能引领技术革新,市场份额能进一步提升。

  邓伟:新能源企业同时具备制造和科技成长属性,在激烈的周期波动、竞争和技术迭代过程中,好公司需要同时具备战略眼光、供应链管理能力、精细化经营管理能力、极限制造能力、高效扎实的研发创新能力、显著的品牌优势。投资者需要从上述方向遴选各个细分板块的龙头企业,以及有望通过技术迭代弯道超车的企业,并且重点跟踪和评估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市占率、研发费用率、ROE、ROIC、资产负债率、客户结构、经营性现金流等指标,综合选择各类指标平衡发展的优质公司。

  李航:好公司的核心标准是从长期看能够创造社会价值、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单纯的行业向下竞争难以在全球产业中立足,因此要向上突破,以创新制胜。要成为好公司,首先应具备战略研判能力,能够选出优质黄金赛道,或者在关键时刻作出有利公司发展的决策。其次要具备定力,即能够沉下心长期做好主营业务,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今天的好公司以前同样坐过“冷板凳”。另外,好公司还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充分拥抱全球市场竞争。

  从业绩来看,新能源产业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上海证券报:从业绩角度来看,您认为哪些新能源企业在三、四季度值得关注?

  邓永康:目前来看电力设备行业的业绩预计表现不错,主要原因在于2023年国网规划电网投资将超过52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对产业链起到拉动作用,并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电力设备出海加速,出口将迎来大幅增长。受国内、国外两方面需求的推动,未来电力设备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向好。此外,随着下半年进入施工和交付旺季,风电光伏产业链有望受益。

  曾彪:新能源汽车板块的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的净利润同、环比将实现较好增长,部分锂电材料企业盈利能力亦将表现较好;光伏主材板块以及光伏逆变器板块的环比也将有较好的增长;部分出口占比较高的公司,受益于海外新能源汽车以及光伏储能的高增长,其盈利能力有望超预期。从三、四季度情况来看,光伏以及逆变器企业大概率将保持持续增长;与上半年相比,新能源汽车板块也将在三、四季度实现较好增长。

  邓伟:由于光伏产业链技术从P型向N型升级,相关技术迭代环节公司受益于先进产能扩张、成本优势凸显等因素,上半年业绩实现提升。下半年随着N型产能逐步释放,相关产业链环节公司有望保持较高增长。而锂电行业上半年处在去库存周期,开工率总体不足,原材料锂价也经历了巨幅波动,各个环节整体承压,其中部分客户结构好、供应链管理能力强的企业预计会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三、四季度是新能源行业传统旺季,预计开工率整体回升,全行业经营情况都有望好转。

  李航:首先,在行业出清背景下,新能源龙头企业由于行业短期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小,因此仍将有较为稳健的业绩。其次,部分拥有新技术的细分行业的企业业绩值得期待,包括工商业储能、电力出海等。上述两个方向的新能源企业的业绩表现将强化,并且有望在三、四季度继续保持增长。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AI技术对新能源产业如何赋能,是否有可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纪成炜:AI可用于新能源功率预测。电力系统运行要求实时平衡,而新能源发电出力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等特点,因此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将产生较大冲击,电力系统调节压力快速增长。发电功率预测能帮助电网提前做好传统电源与新能源电源的开机计划和调度计划,确保电力系统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消纳新能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AI还有望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竞争力。

  邓永康:AI赋能新能源产业,主要体现在“AI+电力”环节,而虚拟电厂就是最佳的落地场景。虚拟电厂可以理解为一个特殊的电厂,其本质上是将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储能等利用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聚合成整体,通过统一调度作为特殊的电厂参与电网运行与电力市场。虚拟电厂可以近似地等效为一个可控电源,既能作为“正电厂”向系统供电,也能作为“负电厂”消纳系统电力,灵活实现削峰填谷,同时还能提供多种类的辅助服务。

  曾彪:AI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预期影响较大。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为实现同燃油车的“平价”,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对燃油车的替代。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已在中高端车型中实现较好平价,其渗透率显著提升,但在10万元左右价位的车型中尚难实现平价,渗透率仍然较低。如果AI技术赋能汽车智能化,加速其实现自动驾驶,那么新能源汽车将从平价路线走向溢价路线,类似智能手机对功能机的替代,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会处于加速状态,从而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邓伟:在应用端,AI可以直接提升智能驾驶、智慧能源等的迭代速度。比如,在智能电网中,需求侧管理是重要功能之一,通过大数据、AI对采集数据的监控及分析,能够有效提升智能电网、新能源场站的安全运营稳定性等功能,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和碳排放水平。

  从当前发展阶段看,数字化技术只能应对有限种类的可控负荷的简单监控,“源网荷储”一体化联动能力仍在试点示范过程中。从中远期看,聚类算法、机器学习等AI技术却能在负荷辨识、多用户协同控制、微网智能化调控、虚拟电厂等方面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助力能源互联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地。

  李航:从长期来看,AI技术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乐观地说将重塑产业。在宏观层面,AI将赋能新能源的全产业链条,包括生产、存储、消费等。在微观层面,AI可以提升效率,例如通过优化天气预测、监测能源需求等方式,提高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生产效率;AI也可以对新能源设备进行维护预测,发掘潜在问题,减少维修成本等。新能源企业未来也将愈加重视AI的应用,一方面可推动行业降本增效,一方面或可有助于拓展业务场景。因此,AI技术打开新能源产业新增长空间是大概率事件,而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