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挑战 新一轮对外开放迫在眉睫

2015-10-08 09:09:29 来源:申万宏源 作者:李慧勇 李一民

  更多内容请看“股市直播室” 

  新一轮对外开放及投资机会分析

  主要结论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签订,经济总量占全球40%的12个TPP成员国达成基本协议,对于劳工、环境标准以及透明度等要求,更高标准国际商贸管理体系的形成。目前中国的贸易活动,仍较大依赖于较低劳动力成本、制造业面向出口、生产较低附加值产品的旧有模式,必须做出应对,对此我们的分析如下。

  我们认为自2014年开始中国正掀起新一轮、更加积极主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将沿着三条主线展开:(1)和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2)扩大自由贸易园区的试点,(3)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从产业来看,受益于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是港口、铁路运输、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等与进出口贸易最密切和最直接的行业,以及配套的金融、零售等现代服务业。从地区来看,我们看好上海、山东、天津、广东、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和黑龙江9个地区。上海已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园区,在环渤海和珠三角有望建立第二批、第三批自由贸易园区。新疆主要受益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藏受益于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广西/云南受益于承接“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黑龙江和内蒙古将建成中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主要观点及逻辑由于多哈会谈陷入僵局,很多国家从多边贸易体制转向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区域贸易协定,近期发展中国家在加强区域间贸易的需求尤其强烈。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目前美国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和服务贸易协定(TiSA),将决定未来区域合作的规则,中国需要通过加入谈判、建立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等方式进行积极应对。

  中国正推动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对内通过扩大自由贸易园区等方式加快沿海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沿边的全面开放;开放领域方面,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尤其将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包括:(1)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如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利于我国更快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扩大经济领土和市场占有率。(2)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贸易结构和转型升级,发展高附加值、集约型贸易和服务业,改革传统外贸管理方式,促进贸易融资和贸易便利化,如扩大自由贸易园区试点至天津和广州(南沙、前海、横琴)等地区;(3)沿边开放方面,新疆受益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而广西受益于“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

  目录1. 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1.1 全球经济合作的三大趋势1.2 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大势所趋1.3 国际三大区域贸易协定的来龙去脉1.3.1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1.3.2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1.3.3 服务贸易协定(TiSA)2. 中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2.1 中国参与和引领区域国际经济合作2.2 提升沿海更高层次的开放2.3 扩大内陆的沿边开放3. 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受益板块分析正文1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趋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合作呈现新的态势,我们试图梳理过去五年有别于以往的新趋势,来探究未来中国如何顺应潮流、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相应的角色。

  从总体来看,随着不断涌现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各国经济日益融合,跨境贸易、投资蓬勃发展,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的跨境流动也更加频繁。随着全球南方的兴起,全球经济和贸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1.1 全球经济合作的三大趋势

  全球经济合作有三个重大的趋势性变化。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是区域经济合作,因为基于自愿、互惠的区域合作能照顾到各国国情,缔约国的优惠待遇并不自动对任何第三方适用。而WTO不顾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进程,试图以统一的规则约束所有成员国,也导致多哈会谈历经12年依然陷入僵局,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也进展不足而且不平衡,各国纷纷倾向于区域化协定的谈判。从累计实施的区域贸易协议(RTAs)来看,2008年以来进入了新的上升期;跨区域的贸易也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增量。从更时兴的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研究表明,“区域价值链”往往比“全球价值链”更重要,尤其在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

  跨国投资从双边贸易为主向区域一体化转化。截至2012年底,2850项双边投资协定中有超过1300项双边协议于2013年底前处于“随时终止阶段”,几乎每个国家都是一个或多个国际投资协议的成员,已涵盖2/3的国际投资,去年新签的双边投资协议已至20个,创25年来最低,反而有超过110个国家参与了22个区域投资协定的谈判,特别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和欧盟的新投资协议,这说明未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通过区域而非双边的形式来制定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因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价值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研究表明,“区域价值链”往往比“全球价值链”更重要,尤其在北美、欧洲、东亚及东南亚。从贸易品种来看,机械、电子设备等高技术产品份额上升,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化过程中反而因压制利润空间而受损。

  第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合作的比重明显上升。2008年以来,2008年次贷危机拖累了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跨境贸易整体下滑,但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份额反而上升。具体来看,全球商品贸易占全球GDP之比从2008年的26.3%降至2012年的25.7%,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价值增值的份额反而从1990年的20%升至2012年的40%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08年发达经济体需求低迷,新兴经济体不得不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南南合作”迅猛发展,并超过“南北合作”,特别是东亚一体化蓬勃兴起。按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之比来看,亚洲从1990年的42%上升至2011年的52% ,已经超过北美的48%,仅次于欧盟的75%,跃升至第二极。相反,北美内部的贸易份额不断下降,对中国等新兴市场的依赖程度上升。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中,2008年以前以发达国家为主要目的地,而2010年以开始以新兴经济体为主要出口目的地。

  国际投资也向新兴市场倾斜,2012年流入新兴市场的FDI首次超过发达国家。2012年,流入发达国家的FDI锐减32%,降至八年新低561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量反而增至创纪录的7028亿美元,占全球FDI总量的52%,2013年上半年,全球FDI同比上升4%,流入发达国家的继续下降,但流入新兴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占比已升至60%,其中发展中亚洲吸收一半以上。

  除了有形贸易和投资,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知识的创造和研发投资)也逐步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但在知识产权保护、将文化资产转化为商业资产等方面存在问题,未来仍将加大投入和创新。

  第三、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是大势所趋,贸易壁垒继续下降。国际贸易方面,截至2012年,由于更多发展中国家加入最惠国待遇(MFN),约40%的国际贸易因而自由进行,还有35%依赖于优惠贸易协定(PTAs)而得以自由化,全球贸易的平均关税已降至约2%,新兴市场也降至10%以下。WTO记录的贸易政策中,51%是促进贸易的,而且新增的贸易限制措施呈减少趋势。跨国投资方面,2012年的86项跨国投资政策中,75%是与促进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相关的,还有一部分是关于建立特殊经济区;不过,不容忽视的是,监管和限制FDI的政策也从2001年不到3%升至2012年的25%。

  回首这轮全球化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全球化首先惠及的就是商品贸易,通过降低乃至消除进口关税等贸易壁垒,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促进跨境贸易,也为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多、更有竞争力的商品,因此,过去30年全球商品贸易翻了四倍。而从发展趋势来看,服务贸易一体化能更好地促进全球贸易,贡献比大家想象的要大。过去30年,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速高达8%,超过商品贸易的7%;尽管服务贸易总量只占国际贸易的23%,但是其对增加值的贡献高达45%,而去为商品贸易提供便利、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全方位一体化,既有横向的商品、服务、供应链整合,又有纵向的产业链延展、上下游并购,商品的广泛应用需要服务的跟进;服务贸易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又会反过来刺激人们对更高品质商品的需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跨国生产、销售、物流等这一个供应链增添了新的活力,电子商务、无纸贸易等多种新手段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贸易模式。世界贸易和消费创造的中心将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即基于知识资本和创造。

  从地域来看,国际经济合作将从沿海延伸到内陆,再到跨区域一体化。目前的全球化是不均衡的,各区域的全球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发展阶段均不一样。沿海区域、发达区域要比内陆区域、不发达区域参与一体化的程度更高。随着后发优势的逐渐体现,目前新兴市场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程度已经大幅提高,但未来仍有较大潜力。例如,尽管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FDI流入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但目前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仍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内陆特别是西部受到城镇化率、收入水平偏低的限制,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尚不高。未来经济合作的方向应该是从目前的沿海经济合作,往纵深延伸,大力发展内陆地区经济一体化,提高内陆在全球经济合作的地位,进而加强互动、形成联动,最后达到跨区域一体化,从而实现真正的全球各区域一体化。

  1.2 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大势所趋

  2001年开始的WTO多哈会谈由于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分歧而陷入僵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不得不暂时放弃建立多边贸易体制的梦想,而是在巩固现有区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加快相互间的经济合作,推进经济框架协议、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以形成减少关税、并处理非关税壁垒和促进投资、竞争、政府采购和贸易便利化的自由贸易环境。从发展经验来看,凡是经济发展较好、贸易增长较快的国家大都对区域自由贸易持积极态度,而近期发展中国家在加强区域间贸易的需求尤其强烈。

  而区域贸易协议是实现区域贸易合作的重要形式。区域贸易协议(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RTAs)是指两方或多方进行谈判以签署商品、服务和准入等方面的互惠协议。RTAs的缔约方包括某些国家、单独关税区范围的“区域”以及区域贸易集团,实施对象包括针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人员流动、货币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标准化等更多领域的贸易协定,也包含经济一体化的不同层次。

  按照WTO的分类标准,包括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PTA)、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CU)、经济一体化协定(Economic Integration Agreement,EIA)和局部自由贸易协定(“Partial Scope” Agreements,PSA),此外还包括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EPA)和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相比于WTO的最惠国待遇,区域贸易协定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充分考虑到各国贸易结构和能力的不对称问题,而且双方或多方达成的协议并不自动适用于第三方。协议签订国家不仅仅局限于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层面自由化的区域贸易协定,作为国家互利共赢的新平台备受各国关注。可以预见,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重点。

  不过,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增强国力,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有关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协定和规则方面仍面临挑战,一些国际协定,包括WTO、区域和双边贸易和投资协定,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在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反而有妨碍作用。

  1.3 国际三大区域贸易协定的来龙去脉

  1.3.1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前身为2005年成立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P4),当时由智利、新西兰、文莱和新加坡共同制定的自由贸易协议,而美国2008年1月同意就金融服务方面与这四个国家参与会谈,并于2009年11月高调宣布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并更名为TPP,先后力邀澳大利亚、秘鲁、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加入,试图成为TPP的主导方。目前,除4个发起国外,目前已经有8个国家参加谈判,涵盖全球GDP的32.45%、全球商品出口的23.65%和全球服务出口的25.19%。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纲要于2011年11月制定,目标在于促进亚太区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与以往区域贸易协议相比,TPP增加了“战略合作”内容,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所谓“境内规制”的较高标准,更开放,而且覆盖领域更广,除了传统的取消关税等,还涵盖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TPP协议的主要特点包括:

  1)广泛的市场准入机制:旨在消除商品、服务和投资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为劳工和企业创造新机会,为消费者带来利益;

  2)完全的区域性协议:促进生产和供应链发展,为创造就业、提高生活标准和福利、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提供支持;

  3)跨领域贸易:在APEC所建立的架构基础上,新增4项议题:协同监管、竞争和商业便捷化、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市场自由化和投资贸易等发展问题;

  4)新贸易挑战:促进数字经济、绿色技术等创新型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和投资,确保竞争性环境;

  5)开放且与时俱进:对亚太任何成员是开放的,只要通过谈判满足条件,而且协议将确保未来新参与国或新议题能够及时更新。

  美国加入TPP协议,一是由于以WTO框架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进展缓慢,希望通过区域贸易协议来推动自由贸易,同时用更高标准来要求贸易对手,增加美国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为制造业回流做准备,以便创造就业岗位;二是作为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的一部分,介入亚太地区经济资源整合进程,提升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并制衡中国、东盟等在亚洲的影响力,因为东亚是全球增长的引擎,对未来经济格局有重要影响。美国掌握了主导权,成为规则制定者,试图将美国的贸易标准强加给TPP其他国家,这对于安全标准较低、知识产权和劳工和环境保护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构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排斥在亚太贸易体系之外,不利于其贸易发展。中国一些学者和组织纷纷建议中国加入TPP协议的谈判,中国官方也对TPP持开放态度,因为加入TPP将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而且无需与TPP中沒有签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再谈判,另一方面可以制衡美国,巩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

  1.3.2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

  2013年2月,美国与欧盟共同宣布启动“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谈判,预期历时18个月,首轮谈判在2013年6月进行,关键性议题涉及:

  1)消除或削减传统的商品贸易壁垒,比如关税和关税配额。

  2)消除,削减,或防止针对商品、服务和投资的壁垒。

  3)促进规则和标准的兼容性。

  4)消除,削减,或防止各类贸易中不必要的“境内非关税壁垒”。

  5)进一步强化为共同经济目标而在全球规则与原则发展方面的合作。

  此外,两国仍需在贸易设施、竞争政策、国有或收益于政府特殊权利的企业、中小企业、本地化贸易壁垒措施(如知识产权)、原材料能源和透明化方面寻求双边协议。

  近年来,金砖国家、东盟等新兴经济体贸易体量逐年猛增,欧美国家在遭遇了2008年次贷危机和2009年以来的欧债危机,出口和经济形势渐显疲态,欧美不得不通过谈判力促达成欧美自由贸易区,以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扩大在全球贸易的影响力。若谈判成功,将给欧美两国带来极其可观的经济和贸易增量,由于欧盟和美国涵盖全球GDP的38.75%、全球商品贸易的40.8%和全球服务贸易的56.08%,TTRP辐射面甚至超过TPP.这有利于欧美经济和贸易的加速融合发展,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则构成了有力竞争,甚至会排挤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和合作。

  不过,这一谈判才刚开始,而且已经有一些摩擦,集中在一些本土产业的保护方面,而且欧盟内部也有分歧,这将阻碍谈判进程,难以很快达成协议。

  1.3.3 服务贸易协定(TiSA)

  服务贸易协定(TiSA)是2012年初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多个WTO成员国发起的,主张用列“负面清单”的谈判模式,推动更高标准的服务业自由贸易和投资,要求允许外企享受与国内企业相同条件进入国内市场,并且让政府监管松绑。至今,TiSA已拥有50个参与国,年贸易额超过4万亿美元,涵盖了全球服务贸易的70%左右。

  作为发起国之一和主导方的美国,由于经济总量中约75%是由服务业所贡献,同时也占私人部门就业的80%,因而特别重视服务贸易,此举意在使美国企业在海外服务贸易中享有公平的竞争平台和监管政策,所以美国联合其他WTO成员国在GATS的基础上制定了TiSA协定。

  主要涉及:

  1)市场准入承诺:包含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自由贸易区(FTA)所有的准入规则,并应对新兴技术产业或国际商业案例予以及时汇总更新。

  2)通用规则:应适用于所有服务行业。各组织可在当地享有同等待遇,电子商务和资本流入应不受限制,国有企业或国家支持企业不应享受不同于私人企业的优惠待遇,成员国需修订和取消境内非关税壁垒(除国家安全、数据保护等情况外),监管需要透明化标准化,不允许成员国在GATS的基础上另作限制或例外。

  GATS协定是WTO在1995年所建立的,与之相比,参加TiSA协议谈判的成员国需要将90%以上的服务业开放,放松监管。而GATS是可以给予成员国选择,并非所有服务业无条件放开。

  TiSA的缺陷在于:(1)谈判缺乏透明度,只在各参与方驻日内瓦的外交机构私下进行,不允许非成员方旁听;(2)迄今尚无建树。启动近两年以来,尚未达成谈判基础框架,主要因为参与方对是否多边分享谈判成果存在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8月中国首次提出加入TiSA,未来可能通过和美、欧等成员方谈判,以寻求加入TiSA的谈判。这表明中国希望融入全球服务贸易体系、并参与规则制定的态度。

  2中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在全球贸易放缓、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大势所趋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和跨境投资也面临新的转型,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外国直接投资,转变为进口与出口并重、既吸引外国资本也进行对外投资。

  我们认为,中国正在推动新一轮、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秉承包容、开放的原则,对外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对内通过扩大自由贸易园区等方式加快沿海更高层次的开放和沿边的全面开放;开放领域方面,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尤其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带动服务业发展。

  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对“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的表态是:“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新一轮开放包括三层含义:

  1)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资源,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贸易、投资合作空间,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要不断深化区域金融合作,积极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络。

  3)扩大内陆的沿边地区开放,深化沿边省区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具体来看,要稳定和完善新一轮开放政策,妥善应对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另一方面,需要优化国内投资环境,稳定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2.1 中国参与和引领区域国际经济合作

  中国一方面积极参与WTO相关事宜,将WTO多哈回合谈判作为建立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举措而积极推进,发挥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和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谈判并扩大范围,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如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外商投资的公平和法制环境。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我国更快地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扩大经济领土和市场占有率。

  自由贸易区方面的政策可以追溯至十七大,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大再次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这为新一轮自由贸易谈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双边经贸合作方面,迄今,中国已和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或经济合作协议。而作为更深层次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中国已和20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12个自由贸易协定,已实施10个(见表2),同时和22个国家正在谈判6项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澳大利亚和挪威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东盟十国于2012年11月20日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将于2013年至2015年谈判达成一个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区域自贸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广泛领域,旨在加强经济合作,拓宽和深化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平等发展,这也标志着东亚加速整合、实现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关键一步。一旦建成,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覆盖全球贸易的40%,超过TPP的规模,而且还设立了开放准入条款。但是,RCEP没有TPP那么全面,而且需要整合东盟与其他六国分别签订的5个差异很大的自贸协定,特别是服务业开放等谈判的难度很大。

  另外,作为我国同其他国家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和目前建成的最大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经历了“黄金十年”,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23.6%,增长5倍至4000亿美元,年均增速22%;相互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10年增长3倍;未来,将迎来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钻石十年”,打造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包括改善市场条件和双方贸易差额,以及扩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范围和覆盖面,并提出推进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和、泛亚铁路项目建设、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优先支持东盟互联互通项目。根据李克强总理提出的“2+7合作框架”(两点政治共识和七个领域的合作设想),要达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1万亿美元的目标,未来8年需要6000亿至1万亿美元贸易,并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集中在东盟的基础设施、能源和自然资源项目,并在贸易总值、货品质量、人员交流、服务质量、技术交流等方面都要更上一层楼。据称,目前中国与东盟超过90%商品进出口已实行零关税,2018年剩余的高度敏感产品将迎来进一步减税。

  从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签署、正在谈判和研究的各项自由贸易协议看,我国参与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是“依托周边,拓展亚洲,面向全球”,目前主要依托周边国家,一些大的发达经济体还没有包含进来。但是随着我国更主动有效的参与地区经济事务,在这些事务中争取更多的发言权,提高我国参与地区和国际合作的地位,未来与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开展自由贸易协定将是大势所趋,这些谈判也有利于推动这些经济体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合作模式来看,种类多样,各具针对性,既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又有按照需要首创的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模式,还有为使协定较快惠及所商谈领域而制定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早期收获计划》或一揽子协定。

  我国正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关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研究,未来将更广泛地寻求和RTA的合作,包括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成员国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而且领域从商品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未来还将扩展到投资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机制、竞争政策等诸多敏感领域。

  由此可见,自由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中国加入WTO 之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实现互利共赢的新渠道、新平台,使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推进自由贸易协定的重要意义在于:(1)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刺激贸易和投资,以2013年前三季度为例,我国对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等9个已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增长17%,高于整体外贸增速9.3个百分点;(2)扩大经济领土,加强经济合作和对外交往,以达到共赢互惠的结果;(3)提升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重塑地区是一体化的主导权,避免被区域贸易协定所排斥而被边缘化、甚至沦为辐条国而非核心国的命运;(4)加快国内结构转型,帮助消化过剩产能,因为一些产业虽然在中国过剩,但在其他国家未必,以较低的关税和技术壁垒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助于缓解这些行业的过剩产能。

  除了推进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还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除了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GMS)、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CAREC)、大图们江行动计划(GTI)等区域和次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加入了曼谷协定,开展东盟和中日韩的“10+3”合作对话、东亚峰会、亚非合作论坛,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2.2 提升沿海更高层次的开放

  除了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合作,近几年中国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在:(1)2008年以来,进口增速明显超过出口增速,导致贸易顺差持续缩小,净出口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对 GDP的贡献也明显下降;(2)加工贸易在总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一般贸易占比上升;(3)中国和新兴市场的贸易增速比中国与欧美日的贸易增速要快得多;(4)私营企业的贸易增长高于平均水平;(5)服务业增长迅猛,但不改赤字格局。

  针对这一格局变化,中国新的外贸战略是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包括平衡进口和出口、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这两对关系,并不主动追求贸易顺差,这也是扩大内需、加速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毫无疑问,东部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过去三十年的开放格局中获益最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国家实施外贸转型战略主要从东部入手。

  首先,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贸易结构。200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措施包括:(1)调整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对一些进口品征收低于最惠国待遇的税率,这些进口品的范围由2010年的600项增至2012年的730项,平均税率为4.4%,比最惠国待遇的税率低50%以上。享受关税优惠的进口品包括:部分能源原材料、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初级能源原材料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关键零部件。(2)增加进口促进资金规模,实施进口贴息并扩大范围。2008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进口贴息资金123亿元,共支持符合政策要求的一般贸易进口1370.7亿美元。(3)增加出口信贷,完善进口信用保险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出口信贷,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进口信用保险业务。(4)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进口环节管理,与国内流通衔接,加强边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

  其次,推动贸易从劳动密集型、能耗型向高附加值、集约型转变,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1)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环保标准、推广节能技术,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贸易,引导进出口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转移和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2)建立内销交易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和内销渠道,加强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的管理。

  第三,改革传统外贸管理方式,促进贸易融资和贸易便利化,如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加强国际供应链管理。(1)推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贸易便利化改革,以及属地申报、口岸验收等便利措施;(2)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以扩大海外营销渠道,提升我国品牌竞争力,从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结汇、信用体系等方面出台了具体政策;(3)加强国际供应链管理,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供应链管理企业,以适应未来的国际供应链竞争;(4)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进出口信用保险体系、贸易结算制度和外汇管理制度;(5)加快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推动资本项目开放。2011年至2013年9月,全国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8.6万亿元,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近2.5万亿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中国大陆实际开展人民币双向流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20个,全球占比98%。人民币已跻身全球第9大交易货币和第12大支付货币。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五年后有望跻身前五大交易和支付币种。

  第四,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2012年,我国服务出口仅为商品出口的9.3%,服务进口为商品进口的16.2%,我国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重仅为4.4%,远低于商品贸易11.1%的占比,而且服务贸易逆差达196亿美元。中国服务业占GDP之比为44.6%,远低于70%的全球水平,说明我国的服务业占比太低,亟待发展。为了改变这一格局,我国在《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服务贸易发展方向是:(1)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重点培育通信、金融、会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传媒、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2)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建设若干服务外包基地;(3)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定量来看,服务贸易的目标是2015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3)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利用金融手段支持服务贸易企业发展,并完善服务贸易交易平台;(4)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东部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

  此外尤其值得重视的政策是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FTZ)的设立,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它和我们此前所述的自由贸易区有根本区别,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greement,FTA)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涵盖范围包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所有成员的全部关税领土,而非其中的某一部分。

  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来探索新方法、并积累经验,主要是扩大服务业和金融领域的开放,对未来几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上海试点,未来有望推广至其他区域,形成的部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望扩大至全国。从上海自贸园区试点的情况来看所实施的扩大对外开放政策主要包括:

  (1)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推进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衔接,压缩申办企业的时间。上海自贸园区首月办结外资新设企业21家,平均注册资本250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7倍,最快3个工作日办妥;设立登记企业208户,同比增加近4倍。

  (2)贸易监管模式创新,企业试点“先入区、后报关”,货物入关时间可缩短两至三天,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

  (3)扩大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服务、文化、社会服务等六个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

  (4)鼓励对外投资,构筑金融、咨询等相关服务促进体系,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等。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自由贸易园区将在上海取得一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试点。据称,截至11月中旬,各地已在商务部备案的自贸区由10月份的6个增至8个,分别是天津东疆、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山东青岛、河北曹妃甸、重庆两江新区、辽宁大连,以及广东南沙、前海和横琴。

  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上海正处于中间的位置。在上海设立第一个自贸区,其辐射效应能够最大化。按照从沿海向内地渗透,开放倒逼改革的逻辑,我们认为接下来的自贸区更有可能继续产生。多地已向国务院及各部委提交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并已备案,争取享受和上海同样的政策支持。考虑到天津、山东,环渤海可以直接辐射东北亚,粤港澳对接香港,辐射东盟,可以重点关注。

  2.3 扩大内陆的沿边开放

  中国新一轮、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快沿边地区开放,深化沿边省区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这也符合全球经济合作的另一个趋势——从沿海延伸到内陆,再到跨区域一体化。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场合中提到“向西开放”这一重要政策。

  从向西开放的必要性来看,初级的自由贸易对经济发展和推动作用不一定大,但是一旦其作用释放出来以后,贸易便利化、优惠化等措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显著增强。尤其在世界经济调整、成本上涨、其他国家以及东道国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向更深的内陆地区经济融合的方向发展,才能满足我国打造新的经济发展动力的需要,也符合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方针。

  我们早在2010年年初《整固年代五新战略》已经提出,区域优势的最大化发挥=明确的定位+区域自身优势+国家针对性政策。真正能够胜出的区域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具备内生增长优势:具有人口、产业、资本等综合优势。人口不仅意味着是农民工输出大省,更是人力资本聚集区域;产业优势要求具备吸纳产业转移的能力;资本优势体现为吸引外资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地理优势。我们认为区域越靠近东部,交通越便利。发达的基础设施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政策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定位及财政配套资金支持等;

  我们按照以上原则,从区位优势、产业转移、人口、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对沿边地区进行综合评价,梳理了沿边开放涉及的省份及其适合发展的产业,重点包括6个省份:新疆、西藏、广西、云南、黑龙江和内蒙古。

  (1)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亮点

  从区位来看,新疆与内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这八个国家接壤,是中国邻国最多的省份。地处第二亚欧大陆桥上,与中亚及欧洲交通便利,主要对接中亚五国的经贸、能源、反恐等方面。

  从产业来看,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够承接资源能源型行业,优势产业包括石油石化、煤电煤化工、风电、有色金属,国家将新疆定位为 “三基地一通道”(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未来,新疆将加强油气等战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快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以2013年前三季度的招商引资来看,新疆的工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新疆以外投资总额的72.84%,其中,石油工业占24.89%,西气东输和疆电外送也占据重要地位。铁路方面,2014年将陆续开工建设新疆额济纳至哈密、将军庙至哈密、库尔勒至格尔木三条铁路,估算总投资为623.66亿元。以上优势产业将带动运输、工程机械、建材、节能环保、电力、冶金等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

  从政策来看,新疆有西部大开发、援疆会议、喀什金融贸易区、亚欧博览会等政策支持,有喀什、霍尔果斯等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9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明确,重点工作是就业、教育、人才建设,特别是要抓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目标是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产业方面,要发挥资源优势,努力使新疆成为国家能源资源的战略基地。从援疆的效果来看,截至2013年9月,央企与19个省市国企的产业援疆项目共计698个,61.7%为房地产和棚户区改造、设施农业、乡镇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计划投资2.62万亿元,其中央企计划投资2.45万亿元,19个省市计划投资1724.57亿元。而目前已完成投资6382.98亿元,意味着未来几年将投资1.98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重点战略,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为打造商贸中心、服务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和合作论坛中心,将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力度,推进区域通关和国际合作,做好金融贸易,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广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和结算,受益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物流、商业贸易、油气和旅游行业。

  (2)西藏:建设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

  从区位来看,西藏与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这六个国家接壤,海拔高、生态脆弱、人口稀少、不适宜承接工业。风光秀丽,适宜发展旅游等服务业。

  从经济结构来看,2012年西藏三次产业结构为11.4∶35.2∶53.4,服务业为主,而第二产业发展较快,过去三年比重提升了6.4个百分点。特色优势产业是农牧业、矿业、旅游。此外,建筑、新型建材、藏医药、高原特色食品、信息、能源、民族手工业等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方面,2012年西藏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30亿美元,5年年均增长30.4%。招商引资389.21亿元,主要定位为对印、巴等南亚国家的边境口岸贸易。

  从政策支持来看,西藏享有西部大开发、援藏会议等政策的支持,五年来中央累计投入资金3338亿元,落实援藏资金125.49亿元,比上个五年增长1.77倍。其中,中央企业在西藏电力、水利、通信、能源、矿产、旅游等行业累计投资400多亿元,承建铁路、公路、基建、通信、水利水电、资源勘探等各类项目合同总额24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已计划在藏投资800多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支持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

  展望未来,从2013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来看,今后五年重要发展的行业是交通运输、综合能源、通讯、水利、农业和旅游,目标是2017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万公里以上,投资近300亿元建设拉林铁路,健全航空网络,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以上,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对外开放方面,以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边境口岸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关和物流成本,着重提高自产产品出口能力,目前80%以上的边境互市贸易集中在日喀则地区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的贸易,目前在扩建吉隆口岸作为成为中尼边贸的主要通商口岸,未来边境贸易将保持快速发展。

  (3)广西/云南:承接“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

  从区位来看,广西与越南接壤,地处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承东启西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而且,广西地处中国与东盟的结合部,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路通道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中国-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和前沿地带,在与东盟国家建立的32个国际友好城市中排名首位,在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从产业来看,2012年广西的三大产业的比例为16.7∶48.6∶34.7,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9.2%提高到52.1%,矿产、水电、农业、海洋和旅游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包括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重点承接资源类产业。

  从政策方面,广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而且承接东盟自贸区特别是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而且受益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建设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东盟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已成为广西最重要的窗口。2004年开始,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每年在南宁举办,而且成功承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推进大湄公河、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中越“两廊一圈”等次区域合作以及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区,不断加快广西和东盟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深化中国—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成效来看,2012年广西引进外资56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6%。领域方面,重点集中于交通、产业、金融、开放、城镇、生态六大领域。外贸方面,广西从东盟主要进口水果、矿产和家具等,同时出口纺织服装、机电产品、果蔬等。

  展望未来,广西一方面依靠“南宁渠道”加上北部湾这一国家级经济特区,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大通道建设提速、千亿元产业集群成型、珠江—西江经济带获得国家支持,推动国际区域合作并加快“走出去”步伐,有望打造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南北呼应、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沿海发展新格局。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这三国接壤,有色金属及水电资源丰富;与邻国陆路水路交通便利,受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也受益于打造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孟中印缅合作机制建设,依托国家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沿边开放经济区的“桥头堡战略”,定位为与东盟包括泛湄公河流域开展双边贸易及合作。未来将加快建设外接东南亚、南亚,内连西南及东中部腹地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管网、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构筑陆上大通道。

  (4)黑龙江和内蒙古:中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

  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属于农业大省、石油、煤炭、水、木材等资源大省,能够承接资源型、农林产品加工企业等。政策方面,受益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定位主要为对俄边境贸易,占全国对俄贸易的24.2%。

  内蒙古和蒙古和俄罗斯这两国接壤,经济基础较好。优势产业以农牧业为主,稀土、煤、银等储量巨大,森林资源丰富,能够承接资源型企业。政策方面,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扶植。拥有中俄最大的口岸——满洲里。定位主要为对俄、蒙边境贸易,未来将深化在矿产、文化、卫生、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2013年8月9日发改委印发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提出,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建设成中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沿边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和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未来将推进对俄经贸合作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

  3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受益板块分析

  我国开展新一轮的开放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融资、产业合作和金融创新等多项领域。尤其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政策热点有三:(1)和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2)扩大自由贸易园区的试点,(3)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从产业来看,直接受益于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是港口、铁路运输、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等与进出口贸易最密切和最直接的行业,其次是配套的金融、零售等现代服务业。

  以港口服务业的开放为例,涉及到核心服务、附加值服务、物流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加快了运输、港口、物流、仓储以及金融的发展速度,给它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金融创新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因为金融开放必将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与国际资本和市场对接;增大国内外银行对进出口企业的金融支持,开展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保税仓单押融等多种方式,促进金融服务创新,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地区来看,我们看好上海、山东、天津、广东、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和黑龙江9个地区。上海已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园区,在环渤海和珠三角有望建立第二批、第三批自由贸易园区。(1)新疆:主要受益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亮点;(2)西藏:受益于建设南亚贸易陆路大通道建设(3);广西/云南:受益于承接“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4);黑龙江和内蒙古:将建成中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

  除了以上受益领域之外,一批能“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包括国际竞争力强、有望成为全球产业龙头的国有企业,如中石化、国药集团等,特别是那些效率更高、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民营企业,如联想集团、华为,及其带动的上下游供应产业链和价值链也值得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