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收益下滑 新股破发增多 市场化发行机制成效显现

2020-10-27 08:15: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吴黎华

  今年以来多只新股密集发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新股已达309只。但过去作为无风险制度性套利的打新收益空间正在不断缩减,而新股破发等情形的出现,也正在促使发行人调整发行价格和策略,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打新收益逐步缩水

  10月27日,上交所主板迎来新股厦门银行的上市,投资者开始日月明、科翔股份的网上申购。Wind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网上发行日期计算,截至10月23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已经合计有318家企业完成了网上网下发行,合计募集资金达到了4070.59亿元,其中募资规模在百亿元以上的就有中芯国际、京沪高铁、金龙鱼和中金公司。新股的密集发行,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打新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A股市场新股供给的不断增长,打新的收益却在缩水。10月23日,科创板新股东来技术上市,其发行价格为15.22元,对应发行市盈率为24.71倍,上市首日该股收盘上涨123.39%,收报于34元,最高上涨至38.47元。但就在上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即10月26日,该股收盘随即重挫18.29%,盘中最低下跌至27.58元。

  东来技术的情况并非个案。此前于10月20日上市的北元集团,上市首日即出现了开板的情形,该公司发行价格为10.17元,上市首日收盘上涨38.74%,收报于14.11元,此后则连续下跌,截至10月26日收盘,已经跌至11.57元。按照上市首日的14.07元成交均价计算,中一签的盈利金额为3900元,对于投资者而言,打新中签后就迎来几个一字板的时光似乎正在远去。

  就2020年新股上市后的表现而言,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的309只新股中(不含精选层、重新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26.04%。上述新股中,包括科创板以及注册制下创业板新股合计155只,上市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从上市首日表现来看,上述155只新股呈现出高度的两极分化。数据显示,155只新股的首日平均涨幅为207.62%,其中有44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低于100%,最低的为瑞联新材,首日涨幅仅为11.84%;最高的则为康泰医学,首日涨幅达1061.42%。

  与此同时,随着新股的不断上市,新股破发也变得越来越常见。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收盘,今年上市的309只新股中,按照复权后的价格计算,已有包括凯赛生物、瑞联新材和时空科技在内的三只个股处于破发状态,其收盘价格分别较发行价下跌了28.6%、10.1%和0.5%。另外,包括复洁环保、铁科轨道等在内的15只个股的收盘价格较发行价涨幅不足10%,均存在破发风险。

  市场化定价机制促新股审慎定价

  打新收益的下降、新股破发的出现,正促使机构投资者在参与新股询价和发行人确定新股发行价格环节更加审慎。以科创板为例,Wind统计数据显示,近期完成网上网下发行的一系列新股如泰坦科技、阿拉丁、科前生物等,其发行市盈率均显著低于行业市盈率。其中,泰坦科技发行市盈率为48.81倍,行业市盈率为131.69倍;阿拉丁发行市盈率为30.79倍,行业市盈率则为127.61倍;科前生物发行市盈率为26.23倍,行业市盈率则为56.33倍。

  业内人士指出,伴随市场化询价定价机制的实施,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新股上市后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将对发行人及中介机构产生约束,促使其审慎定价。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记者表示,新股的密集发行,加上今年来二级市场的走弱,影响了新股上市后的表现。目前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采取了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一些科创板、创业板新股的发行价格相对较高,导致打新收益不断下降。他指出,新股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打新收益的减少以及破发的出现,会对新股定价环节产生反作用,促使参与询价的机构在报价时更为审慎。同时,收益减少导致投资者打新积极性的下降,也将促使发行人更为谨慎地定价,降低发行价格。“这就是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带来的调节作用。”他说道。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日前则在金融街论坛表示,要辩证看待注册制下新股供给和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场担心新股供给增加会分流股市资金。从本次改革看,注册制下企业发行上市效率明显提高的同时,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一方面,注册制带来了更多源头活水,特别是“硬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企业有了更多的上市机会,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优质科技企业只能选择境外上市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把好上市公司入口的同时,畅通了退出渠道,实现优胜劣汰。科创板、创业板改革落地以来,出现了破发增多、定价中枢回归等积极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这种良性循环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