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登首期财富管理专题培训交流会举办

2022-08-25 08:18:54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中国信登8月24日消息,中国信登始终紧扣服务行业的使命,积极搭建行业培训交流服务体系。在前期常态化开展常规培训和专项培训的基础上,近期中国信登正式推出专题培训,旨在紧密契合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动向、新命题,统筹中国信登及业内外专家资源,为参会人员提供全面的宏观经济、理论探讨、实务分享等培训交流内容,更好促进行业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

  首期专题培训聚焦家族财富管理业务,由中国信登及业内外10位专家授课分享,共有32家信托公司的75位信托同仁参加。鉴于疫情情况,本次培训交流会在线举办。会议纪实如下:

  环节一:信托公司深耕财富管理市场的两大关键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教授,翟立宏

  从监管层面、科学技术层面、居民财富意识层面等外部因素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具备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从需求端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财富管理业务大有可为;从供给端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竞争与合作并存。在财富管理需求持续释放和监管引导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的背景下,财富管理业务成为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能找到自身定位并发展出自身财富业务特色的机构才能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财富管理服务主要靠“人”(从业者)去解决“人”(客户)的问题。关键一是供给端人才培养,关键二是需求端投资者教育。

  环节二:家族信托业务经营攻略及布局策略

  新财道执行总裁,杨祥

  家族信托业务具有广大的市场前景,近几年家族信托业务加速发展,目前家族信托委托财产以现金和金融资产为主,但股权、不动产等实物资产信托也有相关的操作案例。家族信托资产主要配置在信托公司自有产品上,其次是其他金融产品和外采信托产品,家族信托的资产配置尚未真正实现多元化。同时,国内家族财富管理,呈现出长周期、大市场、不成熟的重要特征,且家族信托面临高净值客户不成熟、服务机构不成熟、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盈利能力堪忧、频发的信任危机、规划与服务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信托公司面对如上问题的发展策略:一是信托公司应着力打造家族信托服务能力;二是信托公司应着重战略布局家族股权信托。

  环节三:境内外家族信托法律制度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宪明

  信托兴起于13世纪英国,国外对于信托应用范围广泛,我国信托起步较晚,一直以来在信托的应用范围方面较为狭窄,首单家族信托业务于2013年才正式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中国银保监会一直将“回归本源”作为信托业转型发展的根本方向,鼓励发展以受托服务为特色的服务信托和以公益慈善为目的的慈善信托,促进信托制度在更多领域的创新应用。目前,国内家族信托发展的困局主要有:一是家族信托当事人权利义务需进一步明晰;二是信托登记/公示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三是信托财产非交易性过户制度需进一步建立;四是信托税收制度需进一步明确。针对上述问题的破局思路分别是:一是出台信托业务各类配套文件,进一步明晰信托当事人权利义务;二是协调我国现有财产登记体系中相关部门与中国信登的协调与配合,推动中国信登作为统一的登记信托登记部门;三是建立信托财产非交易性过户制度,与信托财产登记、信托税收政策等配套制度的完善统筹设计、统一推进;四是信托税收制度以导管理论为主,当导管理论在适用中有所局限时,以实体理论为补充。

  环节四:信托登记助力信托业财富管理业务发展

  中国信登登记结算部总经理,吴杰

  中国信登被赋予信托业的信托产品及其信托受益权登记与信息统计平台、信托产品发行与交易平台及信托业监管信息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定位。信托登记是分层次的,包括信托产品和信托受益权登记,以及信托财产登记。其中,信托财产登记的意义是信托行为成立且生效的条件+公示对抗效力;信托产品和信托受益权登记的意义,一是通过产品统一登记、唯一编码、平台公示等保护投资者,防“李鬼”;二是事前报告线上化,从而服务监管,助力风险监测。信托登记的内涵丰富,本次培训介绍了信托登记要素、登记编码的运用、信托产品公示、信托登记在涉诉时的运用、信托财产信息查询试点等信托登记实践,并简要介绍了信托受益权账户体系的体系规则及投资者综合服务体系。后续,中国信登将持续优化信托产品和信托受益权登记,探索信托财产登记,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信登数据分析与研究经理,李光歌

  从中国信登登记数据来看,存量家族信托产品数量持续提升,存量家族信托规模保持增长态势,并且大部分信托机构已布局家族信托,集中度也相对较高。从资金信托产品投资者及投资情况来看,2021年末我国信托产品投资者数量继续上升,达到126.14万个,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已增长至121.16万人;从各类投资者投资规模来看,2021年末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非金融企业和自然人投资规模占比分别为33.07%、24.24%、17.10%和25.58%。其中,自然人投资资金信托规模持续增长,且自然人投资者区域和年龄分布较为集中;在信托严监管背景下,金融机构投资资金信托的规模进一步收缩;来自非金融机构的资金规模则稳步增长,其区域分布特征也较为明显。

  环节五:家族财富管理中的税务规划

  新财道高级家族财富规划师,陈镜如

  在提供家族财富规划服务时,税务规划是必备服务内容。随着税收结构调整、个税改革,个人税收将进入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家族在取得财富、持有财富、传承财富环节都面临各种风险,如逃税所得形成个人资产、个人从家族企业取得资产、个人从投资中取得所得、个人取得海外所得未申报纳税、从家族企业传导过来的税务风险等。应对这些风险,在评估家族税务风险时,需要首先评估家族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并对家族成员情况进行摸底、对家族大额财产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家族大额财产税务合规评估及家族整体税务合规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中家族财富管理各个环节已经出现的合规风险,要及时予以应对和解决,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要提前防范。家族财富管理有两个战场,取得财富、创造财富是第一个战场,持有财富和传承财富是第二个战场,其中,财富的持有和传承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战场。赠与、继承、保险以及信托等四种方式是实现家族财富保有和传承常见的四种工具。通过对大量的海内外案例分析,借鉴国外对于财产的代际转移方式中的税务处理方式,信托作为财富传承的基石性工具,能够综合实现财富人士的资产传承、税务筹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家族慈善等多种目标,是家族财富传承工具中的璀璨明珠。

  环节六:全面净值化管理的挑战和应对

  中国信登资产业务拓展部资深经理,费伟婷

  信托公司对资金信托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至少每季度向投资者披露产品净值和其他重要信息。资管新规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都对净值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和风险的识别计量等方面,历史成本不能代表公允价值,“预期信用损失法”与过去已发生减值计量的方法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非标资产的净值化管理,存在建模难度大、基础数据薄弱、缺少统一标准等方面的难点。针对上述新要求和难点,信托公司应对净值化管理应由管理层牵头,由各部门配合,建设合理的净值化管理工作流程,准确地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和计量。期间,财富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支持公司净值化管理,并做好向投资者的有效引导和解释,帮助客户更好理解信托业务净值化转型的必然趋势。此外,中国信登也联合中债估值中心提供了相关解决方案,助力行业构建良好信托文化,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环节七:新发展格局下的财富管理与家业传承

  建信信托财富管理总监兼财富管理事业部总经理,徐进

  财富管理的核心:一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资产负债两端管理。财富管理的参与者是广义的,因为财富的内涵是多元的,金融和非金融的广泛参与。近几年来与财富管理和传承相关热点,一是社会层面:新冠疫情、三孩政策、人口老龄化、元宇宙、共同富裕、全球化逆转等;二是经济层面:十四五规划、科技自立自强、新能源、碳达峰与碳中和、科创板与注册制、房住不炒等。社会和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同样影响着财富管理和传承的大趋势。

  建信信托财富管理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孙朋莉

  信托行业正在向着从“监管红利”或“制度套利”向回归信托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从非标+地产向资本市场+优质上市公司、从财产管理制度向法律制度的方向发展。家族财富管理的需求在不断更迭,从创富、增福、守富到传富,各个阶段的核心诉求均不相同,能力建设是家族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基础。受托服务能力、资产配置能力、专业法税能力、综合家办能力必不可少。建信信托作为信托业的一员,积极开展家族财富业务探索,在股权家族信托、外籍受益人家族信托、家族治理—继承人培养、家族投融资、上市公司股票家族信托、信托进万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环节八:境内家族信托业务的实践

  上海信托信睿家族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刘杰

  客户需求、服务内容、同业竞争、服务方式是大资管时代金融机构新挑战,高净值人群财富目标升级,财富安全与传承需求迫切。应对这种变化,一是管理目标要转变:从单纯盈利到减少波动性、从单一时点到全生命周期、从金融资产到生活全覆盖;二是业务驱动模式要转变:从产品驱动到客户驱动、从销售驱动到体验驱动、从利润驱动到价值驱动。上海信托作为信托业的一员,通过自身的有益实践,认为可以通过明确潜在客户、挖掘潜在风险、做好基础业务场景、提高进阶业务场景、搭建股权投资平台等方式来构建典型业务场景;通过打造中台驱动模式、掌握业务工具、了解客户诉求、制定业务方案等方式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下一步,中国信登将继续坚守服务行业、服务监管的使命,努力发挥培训交流服务的优势,不断提升培训交流服务的质效,紧扣行业热点,紧贴行业呼声,积极优化各项培训交流活动,持续助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