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净值化环境下的风险必修课

2022-11-21 09:16:4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淑慧

  11月以来,债券市场大幅波动,导致纯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大面积回撤,这再次给投资者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

  虽然与权益市场相比,固收类产品的回撤绝对数值并不大,但是这类产品的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对回撤相对敏感,因此匆忙赎回所投产品的现象并不少见。

  对此,招商证券债券研究团队直言,这一轮债市“巨震”和过往有两点不同:其一,理财全面净值化考核与理财产品持有人刚兑预期之间存在矛盾,即产品一旦出现连续回撤,理财产品负债端不稳的属性会被动强化。其二,委托人负债端压力浮现,会加剧管理人抛售压力。

  长期以来,在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的理解中,纯债基金、同业存单基金以及银行低风险等级理财产品意味着“稳稳的幸福”。当这一“思想钢印”被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可能“破净”,债基收益可能“一周回到半年前”,给一些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造成了较大心理冲击。

  尽管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关于产品净值化转型、投资者自负盈亏的理念已经在市场被反复传递,但是每逢低风险产品遭遇剧烈调整,仍能引发部分投资者产生困惑情绪。这波债市调整中,在一些理财社区,就有大量相关的吐槽声音。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波债市急跌可以让更多投资者真切地感受到,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正如霍华德·马克斯所言:“普遍相信没有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无忧无虑的投资者自身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实际上,无论是这波调整,还是今年3月曾出现的固收类产品净值回撤,都在清晰地传递一个常识:无论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固定收益类基金都存在波动和亏损的风险,“稳健”不等于“每天上涨”或者“不会下跌”,更不意味着保本保收益。

  投资的核心在于正确地承担风险。在这次债市调整中,多家资管机构陆续发表投资者教育文章。比如,华泰柏瑞基金就提示,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充分了解产品潜在的风险与收益,判断其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匹配。当下与其预测下一步行情会何去何从,不如对如何应对波动多一些思考:一是以长期思维淡化短期波动,着眼于中长期回报能够让债基投资更加从容;二是以资产配置的心态做投资,持有合理的预期。

  与此同时,这波债市调整也让诸多机构意识到,净值化环境下营销推广和投资者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以年中热销的同业存单基金为例,其一度被当作“货币替代”和“现金管理”来营销。后来监管部门对同业存单基金的宣传推介口径进行了规范,要求不能片面强调“类货币”“货币替代”等,不得在宣介材料中片面强调该类基金的稳健性,片面强调“低风险”“较低风险”等属性。

  波动是一面镜子,既能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找到合适的产品,也能让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构意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是净值化环境下我们终将面对的风险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