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时代一去不复返 量化机构多策略扩大收益来源

2022-08-01 08:23: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嘉悦

  越来越多的百亿级量化私募选择降频,降频意味着夏普比率的降低,策略的周期性特点会更加明显,管理人如何保持获取超额收益的竞争力?对此,量化私募紧急招募基本面研究员,绞尽脑汁扩大收益来源,力推多策略产品,一场无声的较量已经开启。

  1988年,计算机博士出身的戴维·E.肖,一心想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带入金融领域,创办了D.E.Shaw(德劭基金),自此掀起美国量化交易的浪潮,被誉为“高频先行者”。30余年后,D.E. Shaw的资管规模从创立之初的2.8亿美元,膨胀至530多亿美元,其标签却变成了“Quantamental(量化+基本面)领先者”,策略因子也从短周期向长周期扩展。

  历史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前行。与D.E. Shaw类似的故事,正在中国的量化私募行业上演。

  业内人士透露,伴随量化交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百亿级量化私募选择降频,目前主流量化多头的年均换手率已降至30倍至50倍。降频意味着夏普比率的降低,策略的周期性特点会更加明显,管理人如何继续保持获取超额收益的竞争力?

  对此,越来越多的量化私募紧急招募基本面研究员,绞尽脑汁扩大收益来源,力推多策略产品,一场无声的较量已经开启。

  挡不住的规模 回不去的高频

  量化私募行业,正在一条“高速路”上疾驶。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百亿级量化私募数量已高达29家。而在1年前,百亿级量化私募数量只有18家。也就是说,短短1年时间,头部梯队扩容了六成以上。

  另外,据某大型券商统计,截至6月底,管理规模超过200亿元的量化私募达到10家,其中管理规模超过400亿元的机构有6家。

  不过,与规模快速发展同步而来的,是头部量化私募的“降频”。

  “以前高频股票多头量化策略年换手率为200倍至300倍。行业高速发展后,高频策略换手率逐渐降至100倍左右,其中百亿级量化私募换手率大多集中在30倍左右,部分管理规模超过400亿元的机构,交易频率可能已降至20倍左右,未来高频策略大概率只存在于管理人的自营盘中。”沪上某百亿级量化私募人士直言。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面对规模的快速增长,幻方量化、明汯投资、鸣石基金等百亿级量化私募的交易频率均逐渐下降。比如,明汯投资相关人士透露,当前主流量化股票多头年均换手率为30倍至50倍,公司现在中周期因子配置比例比较高。去年以来,鸣石基金完成了从纯高频策略到高频与中频相结合的策略迭代。

  “现在用纯高频策略赚钱,是相当困难的。”世纪前沿相关人士坦言,由于规模快速增长,高频策略竞争愈发激烈,冲击成本也显著提升,因此公司采用高频、中频、低频全频段覆盖的模式。高频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交易执行,从而用低成本实现中低频信号的超额收益。

  “我们常说的高频主要是因子的预测周期较短,但预测周期短就意味着容量比较小,所以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需要逐渐提高中周期因子占比,也就是所谓的降频。”沪上某百亿级量化私募人士表示,中低频策略的夏普比率往往低于高频策略,因此在降频的过程中,超额收益的分化会逐步显现。

  招商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头部量化私募的指增业绩分化明显。以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为例,首尾业绩差接近33个百分点,部分量化私募更是出现了超额收益为负的情况。

  留不住的高夏普 抢着做的“基本面”

  面对“高夏普”的离去,管理人该如何保持获取超额收益的竞争力呢?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基本面因子的研究布局颇为重要。

  公开资料显示,7月中旬,百亿级量化私募白鹭资管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紧急招募基本面量化研究员,希望能够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基本面数据,将传统的股票分析叠加到量化策略上,以扩大交易机会。

  无独有偶,聚宽投资的招聘信息也显示,公司准备招募基本面量化专家和研究员。聚宽投资合伙人王恒鹏表示:“随着量化行业高速发展,高频策略中使用的量价因子同质化问题逐渐凸显,如果想要拓展新的获取超额收益的来源,基本面和异类因子的挖掘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参照海外量化交易的成长历程,基本面因子的占比会越来越高。”

  某渠道人士向记者透露:“有大型量化私募机构近两年来一直在做准备,希望能组建具有主观研究背景的基本面团队。虽然主观团队挖出的因子预测周期很长,不同预测频率因子的融合存在巨大挑战,但目前公司已初步探索出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

  私募排排网旗下融智投资基金经理胡泊分析称,基本面因子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财报数据、行业数据等,大多以季度频率进行更新,属于中低频因子。因此,量化机构在降频时,往往会提高基本面因子的占比,在提高容量的同时拓展获取超额收益的来源。

  据世纪前沿相关人士透露,公司目前的因子涵盖量价、基本面等标准数据,并不断拓展数据来源和类型。比如,公司会研究分析师用来评级的底层数据,如属于消费行业中的京东、天猫等电商的销售数据,地产行业中的房库存量和新增土地楼面等数据,从而更早预测行业和个股评级的变化,以获取超额收益。

  不过,在明汯投资看来,通过基本面因子获取长期收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规模容量很大。从长远规划考虑,需要持续投入研究力量,但其波动会显著高于量价因子。大幅提升配置基本面因子比例仍需要时间,管理人可以储备更多低相关策略,使超额收益来源多元化。

  改得了的策略 越不过的周期

  除了策略因子上的你追我赶,头部量化私募在产品线布局上也在较劲。

  据悉,近期世纪前沿开始布局“CTA(管理期货)+中性”的复合策略,后续还会推出“CTA+指数增强”“CTA+全市场选股”等多策略产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单策略的周期性是一直存在的,但今年周期波动性的强度比我们预期的要强,因此若要提高资管产品的抗周期性,不仅要对已有策略进行持续迭代,而且要拓展更多的策略类别。”

  深圳某百亿级量化私募人士近日向记者透露:“公司最近招募了一位具有强大海外市场背景的股票量化基金经理,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填补公司在指数增强方面的弱项。依据海外量化从业经验,单一策略难以分散风险、抵御周期,提高产品的策略丰富度有助于提升产品风险收益比和客户持有体验。”

  量化私募纷纷发力多策略产品线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者的需求变化。

  沪上某百亿级量化市场人士坦言:“今年以来,指数增强和CTA波动较大,多策略产品业绩表现更优,投资人也更愿意买‘CTA+指增’的产品,单策略产品反而不太好卖。而且,由于多策略产品波动相对较小,中长期收益亮眼,此前习惯买银行理财的客户陆续在买这类产品,很多机构客户对产品的接受度也有所提升。”

  记者从渠道处获悉,今年二季度,多家头部量化私募发行了多策略产品,募集效果超出预期。比如,千象资产6月底有两只新产品开启募集,“CTA+指增”和两年期“CTA+中性”产品募集金额均已超过1亿元。沪上某百亿级私募5月也发行了“指增+CTA”策略产品,认购情况明显优于单策略产品。

  在鸣石基金基金经理杨堃看来,单一策略的市场适应能力有限,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容易暴露缺点,造成产品净值的波动。未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为客户提供多种风险收益比的产品将是管理人的重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