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私募加速入场 本土化难题待解

2022-07-04 07:59:3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银妍

  外资私募近来动作频频。瑞联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成功,成为第42家外资私募。

  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外资私募专注于长期投资,有较强的专业管理团队和完善的风控体系,对本土投资者有较大吸引力。但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外资私募需解决好策略本土化和团队管理本土化两大难题。

  近来,外资私募发行的新产品接连走俏,受到渠道的追捧。国际量化巨头Two Sigma发行的新产品,募资规模约12亿元。桥水、元盛等外资私募近期也在渠道低调销售产品,产品额度不大,受到了投资者追捧。

  近年来,外资机构持续布局中国资本市场。通联数据Datayes统计显示,外商独资私募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580亿元左右。

  从管理规模来看,桥水(中国)投资居首,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第二名是元胜投资,管理规模区间在50亿元至100亿元;瑞银投资、德劭投资、腾胜投资、润晖投资的管理规模区间在20亿元至50亿元;惠理投资、英仕曼(上海)投资的管理规模区间在10亿元至20亿元。此外,有29家外资私募管理规模不足5亿元。

  某资深私募人士认为,中国财富管理规模不断增长,加之制度性双向开放的不断推进,大批海外资管机构进军中国市场。但在进入初期,外资机构需解决好本土化问题,包括策略本土化和团队管理本土化。在符合母公司风控要求的基础上,如何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投资模型和投资产品至关重要。

  除了获取私募基金牌照、发行私募产品,不少外资机构将业务触角延伸至投顾资质,目前已有12家外资机构取得该业务资格。还有部分外资私募已经“私转公”,目前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已获批成立,施罗德、联博、范达等国际资管巨头则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

  上述私募人士认为,外资机构的进入将对中国市场产生正面影响。外资私募具备先进的资产管理模式和投资策略,能更好地推动资本市场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ESG投资的氛围。另外,多数外资机构采用小团队模式运作,在风控管理和产品一致性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对集中度、行业偏离度有内部的限制性规定,并在监控产品风格漂移方面有着一套清晰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