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不能为求规模削足适履

2020-10-19 07:47:5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明超

  近年来,公募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最新数据显示,基金公司数量超过140家,基金产品数量超过7000只,行业资产管理总规模超过18万亿元。

  从公募行业的发展历程看,1998年3月,南方基金和国泰基金成立,拉开了行业发展的序幕。历经整整14年之后,到了2012年6月,基金产品的数量才突破1000只。此后,行业发展步入加速阶段,至今短短8年时间,产品数量突破了7000只,其中权益类基金超过4200只。

  基金产品数量的快速增加,不仅意味着行业发展景气度高,也意味着同类型产品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不管是普通的偏股混合型基金,还是消费、科技、医疗等行业主题基金,同类型产品都有数十只乃至几百只。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内部分化也愈演愈烈,有数十只产品规模超过百亿元,也有数百只产品沦落为迷你基金,规模只有几千万元,随时都有清盘的危险。

  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管理费。只有规模增加了,基金公司才能获得更多收入,基金经理也才会有更高的收入,所以基金经理对扩大规模的动力十足。基金规模往往和业绩表现密切相关,只有业绩向好才会吸引投资者申购,进而才会带来规模的增加。但是,全市场有如此多的同类型基金产品,要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从行业发展现状看,为了追求扩大规模,基金经理往往要迎合投资者诉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部分比较优势。例如,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为了降低波动性,不得不被动降低仓位。很多私募基金为了迎合投资者诉求而设置的清盘线,最终证明并非是净值的朋友,而影响到了基金的长期业绩表现。这种迎合投资者的操作,无疑是削足适履之举。短期内或许可以带来规模的增加,但却妨碍了长期的发展。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将这种长处发挥到极致,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并以此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市场口碑。而不是补短板迎合投资者,最终变成一个没有风格的平庸基金经理。毕竟,同类产品太多了,只有打造出特色才能被投资者关注到。

  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投资诉求其实只有一个:在一定期限内收益越高越好,中间的过程其实无需过多考虑。但受追涨杀跌的人性弱点使然,普通人通常很难有逆势投资的勇气,只有把风险切割出去才会感觉舒服,他们并不明白承担风险本身就是获取更高收益必不可少的对价。这就需要和投资者进行充分沟通,让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有充分的了解,而不是为了迎合投资者而改变自己的投资风格。

  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知名私募淡水泉堪称范例。他们不会为了迎合投资者而刻意改变投资策略,他们只会让投资者相信,只要给他们时间,基金净值总会创出历史新高,并且长期年化收益率也相对不错。凭着对这种理念的长期坚持,淡水泉打造出了出色的市场口碑,成为私募基金行业的一个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