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的鲜明标签:与深圳创新发展一脉相承

2020-08-26 08:10: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何漪 赵明超

  博时基金董事长 江向阳

  “公募基金过去20余年的发展,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一脉相承,都是在制度创新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奋斗出来的。”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他相信,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特区精神赓续流传,公募基金百舸争流,必将在新时代里续写新华章。

  “公募基金过去20余年的发展,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一脉相承,都是在制度创新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奋斗出来的。”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他相信,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特区精神赓续流传,公募基金百舸争流,必将在新时代里续写新华章。

  纲举目张 制度是蓬勃发展的根基

  深圳过去40年的巨变,同经济特区的设立密不可分;公募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样肇始于公募基金的制度优势。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洪峰已过,余震尚未停息。在历经多次剧烈波动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出具有信息透明、组合投资、专业管理、独立托管等特点的公募基金,成为市场共识。中国公募基金自成立伊始,就出台了完备的制度,公募基金成为国内最透明、最合规、制度最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

  披荆斩棘20余年,公募基金行业整体实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募基金规模逼近17万亿元,产品数量超过7000只。

  深圳公募基金业的发展有目共睹。博时、南方等30余家公募基金公司,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沃土上,成为推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9年底,深圳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已有31家,管理资产净值合计6.05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7.93%。

  在江向阳看来,深圳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营商环境、活跃的市场、代表转型升级的支柱性产业和战略新兴的产业发展方向,还有一大批企业家,释放出来的制度性改革红利一定会让深圳的金融机构优先受益。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新国九条’,我感觉到中国宏观经济建设更需要发展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更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透明的、公平的资本市场,我正是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来到博时。”江向阳回忆道。

  2015年7月,资本市场正遭遇史无前例的剧烈调整,博时基金面临成长的烦恼,江向阳临危受命担任博时基金总经理,迅速扭转局势。在他任职总经理的5年里,博时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从3000多亿元增至近1.2万亿元以上,服务的客户总数超过1.1亿人,公募基金累计分红逾1200亿元。

  “勇于拥抱变化,更善于把握机会。”熟悉江向阳的人如此评价他,无论对金融行业还是资本市场,他都拥有深刻的洞察力。

  带领博时基金再创辉煌的江向阳,也于2020年4月15日升任博时基金董事长。他在谈及公司的管理之道时坦言:“管理公司就是管理人性,必须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文化,让每个人都要学会担当。”

  勇于担当,这正是深圳精神的集中体现。

  正本溯源 投研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始终践行着“发展是硬道理”这句名言。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业绩就是硬道理。

  在江向阳看来,投资回报的根本源于基本面研究,坚持价值投资,才可以行稳致远,加强投研实力建设,是公募基金的正本溯源之举。

  从公募基金发展历程看,不管是2003年的“五朵金花”行情,还是2017年的“漂亮50”,乃至2019年的科创板块投资机会,公募基金都是价值投资浪潮的引领者。

  以2003年为例,当年年初,在“研究驱动投资”原则下,公募基金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景气度、行业运行拐点等因素,在市场低迷阶段,大举建仓了钢铁、石化、能源电力、银行、汽车“五朵金花”主题行情,随着一波结构性牛市的演绎,大盘蓝筹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公募基金随之确立了主流机构投资者的重要地位,“价值投资”理念也开始崛起。

  在2017年,通过强大的基本面研究,公募基金抓住盈利稳定且具有持续性的核心品种,收获了中国版“漂亮50”的丰硕果实,更加强化了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力量。

  2019年以来,随着一系列监管新政的推动,以科创板为代表的成长性个股大放异彩,在市场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募基金凭借强大的研究实力,深度发现硬核科技的投资价值,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回报。

  “公募基金投研队伍更加成熟了,价值投资的脉络也越发清晰了。”在江向阳看来,价值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发现投资价值,重要的是基本面的深度研究和给予合理的估值方法,在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经济背景下,用价值投资的方法去引导好资源配置。

  资本市场正以健康的方式逐步释放“内功”,基金公司正在加速升级团队的投研能力。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都在培养团队以基本面研究为基础的价值投资能力。

  江向阳深刻地认识到:“资产管理行业里,投资和研究经常容易出现两张皮,有的时候咬合得不好。”正如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有天性使然、高低不同;但投研团队的能力则是靠后天修炼、弥补短板。于是,公募基金行业陆续启动了投研改革,建立了投研人员的内部培养机制,让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更进一步的紧密结合,让基本面和估值的研究准确地进行个股定价。

  过去几年,博时基金投研部门围绕“互联、互通、互信、互促”的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投研一体化改革。

  一方面,通过强化基金经理负责制,形成投研全员深度参与的工作机制,使得投资和研究更加紧密的结合,加强研究的实战性和投资的科学性,进而大幅提升投研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打通权益内部各风格小组、权益个股研究和固收信用研究、主动和被动投资的协同机制,发挥投研平台的整体效能,着力提升公司投研整体效率,形成投研力量对内各个投资组合、对外各个客户服务的整体输出,实现“1+1>2”的协同效果。

  在人才吸引方面,博时建立了“10年投资人才培养计划”。通常来说,硕士、博士毕业进入基金公司担任研究员,到成长为能够独立构建组合的基金经理,需要近10年的时间。

  在博时基金,研究员工作4年就可以参与答辩进入投资团队,优秀者升任基金经理的前6年,会受到KPI考核的约束。即便是担任基金经理的同时,也需承担一部分研究员的责任,负责细分行业的研究。

  “一方面,本着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没有经过较长的过渡期积累,不可能放手让年轻人管理基金。另一方面,年轻人追求卓越的愿望强烈,都想成为优秀的人,基金公司需要提供一个有效的上升机制,为投资者培养出可靠的基金经理。”江向阳表示:“我所希望的是,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把投资人的钱管好,最终改善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提升公募基金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

  虽然博时基金是“老五家”的基金公司,但年轻人很多。据悉,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已经有“90后”,也有“80后”晋升董事总经理级。

  江向阳认为,年轻人很有朝气,对他们准确定价以及尊重是最重要的。博时的文化强调对员工的关怀,要让员工觉得很温暖且可以信赖。

  朝气蓬勃、充满机会和梦想的企业文化,也契合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

  与时俱进 创新是砥砺前行的动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始终是市场化程度的高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已经成为特区最鲜明的标签。

  江向阳表示,资产管理行业要想让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同样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唯有各方面提质增效、创新协同,才是一家优秀资管机构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基础。

  江向阳介绍说,科技创新方面,博时基金是一家有科技传统的公司,被称为行业IT的“黄埔军校”。2000年,博时基金便领先于业内、最早建立投资研究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投资决策支持系统。2001年,博时基金收购北京玖方量子“水星投资组合管理系统”及其知识产权,用于基金投研的技术支持。此后,随着基金种类多元化和销售业务的产生,博时基金IT业务团队研发出CRM系统作为专项支持,并不断升级,一直使用至今。

  随着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公募基金行业在金融科技领域展开了新的探索。饮头啖汤走创新路,各大基金公司对IT自主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发新一代基金理财综合业务接入平台、新一代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等,让基金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创新红利。IT实现了从能力、技术、到系统的全面升级,为公募基金的蓬勃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正在颠覆与重塑金融行业,博时基金启动了数字化建设战略,围绕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智能风控、智能服务四大核心,陆续上线了新一代投资决策系统、大类资产配置系统、风控数据中心、智能运营监测系统、APP、客服机器人等。

  科技创新改善传统资产管理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实现了深层结构优化、技术的应用和革新,已经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竞争之一。江向阳表示:“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更加需要讲究实效。我们要切实把握数字化浪潮的基本特征和趋势,加快新技术的运用,加快技术和业务的融合,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实现跨越式转型。我们将持续地以科技手段改善资产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持有人服务,为推动行业进步做出贡献。”

  与科技为伍,以创新向勇,也是深刻于深圳的核心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