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远基金副总经理傅鹏博:用实业思维做投资 在认知范围内做选择

2019-03-11 09:01:4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彭

  总结傅鹏博的过往投资经验可以发现,他有以下三点心得:

  第一,投资是对未来的判断,拥有看得更远的能力,判断的准确度就越高,机会也就越多。如果能用实业的眼光和公司发展思维去挑选企业,造成损失的概率也会相应降低。

  第二,投资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认为某个办法或观点始终正确。当然,投资也没有必要去标新立异。

  第三,学会取舍,放弃不能把握的,只在自己的认知圈和能力圈内选择。认知范围越广、信息点越多,判断的准确率就会越高。要保持不断学习的精神,只有当认知范围足够大,选择的范围才会增加,从而大概率获得成功。

  睿远基金旗下首只公募产品——睿远价值成长混合基金近来备受投资者关注。据悉,睿远基金分管公募基金业务的副总经理傅鹏博将正式重返投资一线。

  资料显示,傅鹏博是国内证券从业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之一,早年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学系任教,人称“傅老师”。他在1992年就进入证券行业,最初从事投行业务,1998年转做投资研究,一做就是26年。

  投行出身的傅鹏博,对上市公司经营发展有着较深的理解,做投资时也习惯从公司长期经营角度去看公司。他认为市场在不断变化,如果在认知范围之内做选择,获胜的概率会较高。因此,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做到真的想清楚,看明白,看长远。

  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年1月16日至2018年3月21日担任兴全社会责任混合基金经理期间,傅鹏博创造了434.13%的总回报,年化收益率达20.02%。

  过去十年,A股历经多轮牛熊转换,上证综指涨幅有限。那么,在如此震荡的市场环境中,傅鹏博究竟是怎样取得这一优异投资回报的?他为人低调谦和,近年来从未接受过媒体采访,上证报记者根据历年基金季报及可信的采访渠道,总结出傅鹏博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投资经验。

  从长期经营角度审视企业价值

  据业内人士观察,在筛选投资标的时,傅鹏博往往倾向于从商业环境好的行业中寻找管理层优秀、商业模式可预期、估值合理的公司。

  中银国际证券2017年底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傅鹏博在个股选择、择时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实际投资中坚持价值投资,兼顾市场因素,以选股能力为核心,辅之以一定的行业分析。

  该报告认为,傅鹏博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会挑选那些具有稳定增长能力的可以通过实践来创造价值的白马股作为核心持仓。所持股票周转率低于同类基金,各季度持仓调整并不明显,体现了看好并坚定持有的稳健风格。他的组合强调攻守兼备,灵活把握市场行情变化,善于通过波段操作增加收益。

  傅鹏博在投资决策时,往往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干扰。他会关注公司是否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所处行业及公司管理层是否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价值是否在不断增大。

  在他看来,一旦立足长远,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投资者在买入股票时很容易陷入纠结,因为很少会出现又便宜又好的情况;抛出时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容易患得患失。但如果看得长远一些,就会更容易作出决定。

  比如,当公司股价已经翻了一番,在决定是否追涨时,可以想一下三年后公司的经营情况会如何,如果仍然看好就会忽略眼前的涨幅;而当股价大幅下跌考虑是否抄底时,也可以想一下公司三年后的经营状况是否会发生好转。投资是对未来的判断,如果有看得更远的能力,判断的准确度就越高,机会就会越多。

  据说,傅鹏博喜欢用实业思维去观察和衡量一只股票,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想象如果自己去经营这家公司会怎样做,并不断进行跟踪观察。如果公司的做法与他的想法一致,就会比较放心;如果不一致,就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是自己对行业的理解不够,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太理想化,还是企业的经营思路出现了问题。好的公司应该是知行合一,发展途径和设想可验证。

  在认知范围内做选择

  观察傅鹏博所管理基金的历年持仓数据可以发现,他在投资中较为谨慎,除了通过精选个股来控制风险提升收益,还会通过持仓比例来控制风险。

  了解傅鹏博投资习惯的人士表示,对于看得透、吃得准的公司,他会大量买入,不少长期持有的标的在他基金组合中的占比都超过5%,甚至7%、8%;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分析得特别透的公司,他也可能买入,但持仓比例通常较低,且会持续观察。

  过去十多年来,各行各业所处的商业环境一直在变,时刻需要对市场保持敏感的投资也需与时俱进。任何企业的商业环境都会发生变化,投资要与市场的现状相适应。比如,傅鹏博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阶段买入很多煤炭股,但在行业基本面转弱后坚决清仓。他也曾买入不少商业股,但在这一行业走下坡路后转而买入物业股。

  傅鹏博相信,在认知范围之内做选择的获胜概率较高,因此要不断扩大认知半径,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不过前提是能够看懂其中的逻辑。他认为,研究要有一定的敏感度,不能盲目轻信别人所言,也不能盲目否定,好奇心和敏感度都很重要。

  比如前几年大热的物联网、供应链等,傅鹏博就没有买入相关的股票。当时不少投资经理及研究员都想成为他和上市公司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约董事长见面,组织小范围交流,包括提出一些问题作为启发。但是傅鹏博始终觉得自己没有看懂,因此仍然坚持不做配置。

  傅鹏博不会排斥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有人推荐一家新行业的公司,他一般会根据经验和常识来判断这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如果觉得有机会,可能会买一点。他关心公司财务报表的变化。买得多的话,他就找机会去现场考察,但很少跟公司高管一对一交流,而是在旁边听。对照财务报表,看看他们讲的和做的是不是一致,看看商业规划和执行是否知行合一。他看明白了就多买,看不明白就不买。

  熟悉傅鹏博工作习惯的人都知道,他的投资决策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而非盘中的临时决定。据透露,他每天会把组合清单打印出来,逐个股票去分析跟踪,研究报表、公告甚至点评,对不理解的问题一定会追问到底。第二天哪只股票仓位不动,哪只股票进行增减仓操作,他都会标好记号,如此如复一日。

  在投资时,傅鹏博选择的一定是自己把握最大的标的。为此,他会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让自己的选择更加科学。虽然很难每次都买对,但坚持这一原则可以尽量提高正确率。

  给优秀管理层高一些估值

  选择公司时,商业环境好、管理层优秀、商业模式可预期、估值合理等兼具的公司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实中往往很难买到又好又便宜的公司。

  在傅鹏博看来,好的行业、商业模式及管理层对公司的影响极大,对于这样的公司他愿意给高一些的估值。

  好公司具有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优秀的管理层其潜在价值往往会超出想象;反之,管理能力较弱的公司则有可能隐藏着一些看不见的风险。

  在傅鹏博看来,同一行业中,公司之间的发展差异会很明显。以亚马逊为例,在其发展之初,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相同类型的公司,但后续发展相差甚远。在A股市场上也是如此,过去两三年里,相同行业的公司,有的股价翻了一番,有的不涨不跌,有的甚至退出了市场。这不同的发展结果,其背后公司的管理层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管理层、机制、文化很重要,特别是同质性很强行业中的公司,好的公司会走得更远。即便处于传统行业,踏踏实实做的公司也可以走出来,公司本身会有成长,也会诞生好公司,比如空调行业。

  对于投资而言,在景气度差的行业中,选择好公司的难度会提升,但并非没有机会。不景气的行业往往会出现集中度提升的情形,在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中,一家公司如果拥有好的管理层和足够低的价格,同样值得投资。

  一般而言,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激烈竞争,二三流的企业会被淘汰,竞争力强的公司市场份额和利润率会同步上升。如果进行投资,一开始肯定不是好时机,因为在这一阶段估值不断下调,企业业绩反复低于预期;等到股价跌无可跌,业绩指标开始反转时,才是买入良机。

  用产业的眼光挑选企业,造成损失的概率小。另外,根据变化不断调整也很重要。市场本身是变化的,管理层对企业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地把握。投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太机械,不能认为某个办法、看法一定正确,要不断调整。但投资也不必标新立异,经验之下可以更大概率获得成功。

  做透研究提高获胜概率

  傅鹏博重视研究,认为研究做得越透,理解得越多,作出判断的准确度就会越高。

  作为拥有26年证券从业经验的老将,据说,A股市场上一般的行业和公司傅鹏博都研究或者涉猎过;对于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商业模式,以及赴港股、美股上市的一些公司他也研究或体验过。

  在傅鹏博看来,要从实业的角度去理解一家公司,不断学习和增加认知。比如,为什么新疆的棉花比江浙一带的棉花好。掌握的信息越多,决策准确率就会越高。

  此外,傅鹏博也强调,做研究一定要打开眼界,研究和自己行业差异大的行业和公司,增加理解力。在管理研究团队时,他要求研究员不仅要把自己负责的行业做好,还要关注别的行业,鼓励他们打破行业之间的边界和壁垒,并且落实到工作流程中。

  傅鹏博认为做投资应该目光长远,就像下围棋,不能只是想着一小片区域,要想到后面五步、七步,甚至更远,这样才能进步更快。至于如何才能看得更远?需要有更多的启发、支持,需要与别人的交流,特别是经验更丰富的人。因此,团队很重要,成员间应互相支持、互相学习,这样的氛围培养起来后,进步会更快更好,对投资的支持也会更多。

  此外,傅鹏博认为,做投资还需要具有开放的心态,因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盲点”,会出现忽略或者没有理解到位的情况,要养成真心尊重他人的习惯。

  总结傅鹏博的过往投资经验可以发现,他有以下三点心得:

  第一,投资是对未来的判断,拥有看得更远的能力,判断的准确度就越高,机会也就越多。如果能用实业的眼光和公司发展思维去挑选企业,造成损失的概率也会相应降低。

  第二,投资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认为某个办法或观点始终正确。当然,投资也没有必要去标新立异。

  第三,学会取舍,放弃不能把握的,只在自己的认知圈和能力圈内选择。认知范围越广、信息点越多,判断的准确率就会越高。要保持不断学习的精神,只有当认知范围足够大,选择的范围才会增加,从而大概率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