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扬基金杨爱斌:谱写公募新篇章

2018-07-11 07:44:4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玥 王彭

  作为原华夏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私转公”第一人,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身负多重光环,然而公募之路并不易行,市场低迷和行业竞争都在考验这家新公司的底气。如何逆流而上、腾身而起?前进的动力来源于何方?且听杨爱斌讲述他和他的鹏扬故事……

  19年投资“势道术”

  作为固收投资的佼佼者,杨爱斌在操作上极具个人风格,多次精准逃顶和抄底的战绩更加重了市场对其风格的追捧。“我们不是那种灵机一动的投资者,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基本面的研究上,而不是依靠短期交易。”杨爱斌告诉记者,有些机构做可转债或者高收益债很有特色,但对于鹏扬,市场贴的标签是“学院派”,即强于宏观基本面的判断和对利率的精准把握。利率和股票不一样,周期的变化慢很多,要有充沛的时间去判断趋势,并在看对趋势的情况下从容布局。

  2006年逃顶坚定,2008年抄底同样果断。“在华夏基金任职期间,我们2008年初开始寻找债券市场的机会,通过股票行业研究员自下而上的信息交叉验证我们自上而下的对于宏观的判断,最后选择在左侧重仓进入市场。”杨爱斌回忆道,“当时面临的压力很大,我们在5月份买入,央行6月份提高了准备金率,整整两个月我们跌得很惨,不过我们还是坚持没有动摇,终于在8月份出现逆转。当年我们为客户带来了12%至13%的收益,而最好的股票基金下跌超过20%。”

  “我们对经济和金融变化影响利率背后逻辑的理解比对手更深刻。”杨爱斌说,“我从1999年开始至今一直做债券投资,经历了多轮经济周期的起起伏伏、利率的涨涨跌跌,每经历一次就加深一次对经济和利率变化规律的理解,对基本面的前瞻性把握是最核心的东西。”

  展望下半年的投资,杨爱斌认为需要保持足够的警醒。“总体来说,在信用收缩的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背景下,我们的投资策略用一个经典的词来形容就是‘flight-to-quality’,尽量去买最安全的资产,债券市场主要是投利率债或者超高等级债种,股票市场主要是去投防御性最强的、最安全的股票,而对那些盈利预期很乐观、估值很贵、安全边际很低的个股采取谨慎的态度。”

  转身谱写公募新篇章

  在做私募管理人的5年中,凭借着固定收益业务,鹏扬投资(“私转公”之前公司名称)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400亿元,在市场上颇有声势。“私转公”的动力源于何方?杨爱斌详细讲述了个中的心路历程。

  “一个比较现实的原因就是债券投资人主要是机构,如果我们作为一家非持牌机构,又专攻债券策略,一旦委外资金断流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所以成为持牌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旦有‘私转公’的机会,我们第一个去排队。对鹏扬而言这是个至关重要的决定,私募资产管理规模要超过500亿元难度很大,而公募能做到4000亿元或者5000亿元,这个决定打开了我们未来的空间。”

  世事轮转,知易行难。两年公募历程,杨爱斌坦言走得并不顺利。“这两年债市去杠杆对公司业务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先是债市波动,后是股市波动。现在来看,3年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很有压力,不过我们不会轻易放弃目标。”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二季度,鹏扬基金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为74.55亿元,在124家公募基金中排行77位。

  虽然公司还没完全走出初创期,但越来越多的投资精英放弃了原先优厚的待遇来到鹏扬,与杨爱斌并肩创业,让他十分欣慰。

  “从短期来看,我们对于大部分核心团队人员能够开出的条件肯定比不上那些大平台,但他们还是愿意选择跟我一起做事。”杨爱斌介绍,现在的核心团队拥有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资产配置处处长卢安平、原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李刚、拥有美国名校计算机和统计双学位背景和16年华尔街从业经验的江少坤,以及原银河期货自营子公司固收部总经理王华,可谓人才济济。鹏扬也在加紧推进员工持股计划,力求通过股权激励,与核心员工共享公司的成长。

  激励之外,企业文化也是杨爱斌相当重视的要素,他用诚信、责任、激情、协作和感恩五个关键词来概括鹏扬的文化。“文化建设是为了让大家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做事原则和方法,如果光有激励机制,没有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也很好,但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分崩离析。”

  怀揣着简单的理想和满满的热情,杨爱斌和他召集的“鹏扬战队”奋楫争先,将凭借实力拼搏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