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十六期 | 概念炒作,是水至清则无鱼吗?

2020-03-03 07:52:3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浦弘毅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国内股市动静不小。2月初A股开盘触底后,股指一路高歌猛进,科技股、防疫概念股等诸多板块轮番刷屏。题材股热情正旺,却被外围市场泼了“冷水”。一时风光无限的科技股、特斯拉概念股、华为概念股也有了点乍暖还寒的感觉。几轮多空对战下来,投资者定力很受考验。

  聊起概念这件事,市场低迷的时候,有人说水至清则无鱼,市场得有概念才有活力;一旦市场概念汹涌,又不乏忧虑的声音,担心炒作过头让散户成了“韭菜”。两种观点看似相悖,却都有些道理。监管严了有人怨声载道,监管松了也有人忿忿不平。到底怎么办?恐怕还得回到“概念”本身,咱们由现象到本质来说个明白。

  这些年炒过的概念有哪些?大致梳理下,可分为宏观政策、行业趋势、技术革新和传统题材四大类。宏观政策概念以上海自贸区、国企改革等重大政策最为典型,时不时出现一些被热炒的板块。行业趋势概念则以钢铁、煤炭、有色、化工等周期性行业为代表,在行业景气度上升时总会备受追捧,虽说有一定基本面基础,但股价常会被炒到远超基本面乃至“高处不胜寒”。技术革新概念最为常见,半导体、新能源、区块链等概念更是个中翘楚,原本就是国家大力支持的先导性产业,当然更炒得“不亦乐乎”。最后是新股次新股、并购重组、高送转、壳公司等“保留曲目”,留下如海天精工新股上市后连续30个涨停、*ST信威22个涨停等让人大跌眼镜的市场“神话”……

  上述概念中,有些昙花一现;也有些被炒了五次三番,仍旧乐此不疲。就拿5G来说,近些年几乎年年都要炒上一番,龙头股从2017年的烽火通信到2019年的东方通信,再到最近的诚迈科技。就在最近,市场又“敏锐”地追上一系列概念,上到药物、疫苗、口罩,下到云办公、在线教育。

  概念题材让人眼花缭乱,炒作手法更是光怪陆离。总结起来逃不过六招。一是虚张声势,明明与公司主业八竿子打不着,却也通过公告千方百计蹭热点,当年多伦股份仅是更名“匹凸匹”,股价短期内涨了逾两倍。二是狐假虎威,借助重组定增等与概念挂钩,如当年华丽家族的非公发预案同时涉及智能机器人、石墨烯等热点概念,股价从不到7元涨至30多元。三是似是而非,故意把公告写得朦朦胧胧、语焉不详,为投资者营造出巨大的想象空间,前期ST成城就披露投资5亿元设立经营范围是科学研究的孙公司,但实际上只是提供办公租赁及配套服务,股价也拉了好几个涨停。四是捕风捉影,利用媒体报道或市场传闻夸大其词,推高股价,如最近得邦照明在其微信公众号宣称大量生产口罩专用材料,实则产量不大、收入不足百万元,股价仍连续两个涨停。五是暗度陈仓,公司在适时推出题材概念推高股价后,主要股东开始股份减持,如当年文峰股份身披“泽熙”概念,在股价翻了3倍后,大股东开始疯狂减持套现。六是无中生有,明明公司三番五次明确不涉及相关概念,但市场偏偏选择性无视,前有东方通信一再强调主业与5G无关,后有铜峰电子多次公告不生产超级电容、客户中没有特斯拉,但两只股票仍连连涨停。这种“闭嘴,说你有你就有”的“神”逻辑也让人叹为观止。

  无论概念多火热、手法多高明,都逃不过一地鸡毛的结局,股价也往往是从哪里来仍回到哪里去。君不见,因5G概念而“红”极一时的东方通信,股价在一年时间内跌去50%;即便方大炭素2018年度盈利颇丰,基本面也不足以支撑股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翻3倍,股价从高点回调一半有余。还有东方金钰扬言筹划向中国蓝田转让控制权,股价半个月内翻了一番,但在多方压力下不得不终止了这场“闹剧”,其后一年内持续下跌,股价跌了六成。海天精工上市后连续30个涨停,却也透支了公司的成长潜力,与高点相比,股价已经回落接近八成。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那些跟风买入的投资者要么认亏出局,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套牢”。概念炒作看似是“尘归尘、土归土”地回到原点,但在K线上下波动的背后,则是市场“韭菜”的怨和愁。

  概念炒作并非A股“特产”。在成熟市场,从科技泡沫到“两房”、从新能源到区块链,还有人造肉、无人果汁等,概念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然而,概念是市场的选择,哪里都有,但“炒作”却并不是天底下都一样。相比之下,A股市场对于概念跟风的热度比境外市场高不少,境内外市场对优质企业价值的认可度也有明显差异。成熟市场中,再热闹的概念,热衷于此的也多半是少数投资者,优质企业的价值总会得到市场主流肯定。而A股市场对概念股的追捧,却往往动辄“全民跟风”,而好公司却可能乏人问津。

  追根溯源,概念炒作热度的高低,恐怕还是跟市场风险定价机制、投资者结构、交易工具丰富与否等密切相关。A股单边做多的交易机制下,股价上行是绝大多数投资者获利的唯一途径,这意味着炒作的动机更强,也更容易。同时,A股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也成为助长炒作的“沃土”。这样看来,概念炒作在A股的盛行,有其特有基因。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后果可想而知。

  从这个角度看,概念炒作该不该管就不是“水至清则无鱼”这样“0和1”的关系,而是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水至清,可能会牺牲市场的流动性;水太浑,浑水摸鱼者也多了。

  该不该管,其间度的把握,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反馈应对。市场机制越健全,市场约束的作用越大,监管约束的力度就要适当收敛。反之,若市场风险定价机制还不尽完善,炒作热度过高,监管该出手时就必须及时有力地出手。尤其是对那些大家都觉得股价畸高、有悖常理,甚至有信息误导、市场操纵之嫌的典型个案,不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市场秩序就会受损,也会从根本上动摇价值投资的文化和理念。

  这么说来,当概念频出、炒作过盛,逆周期地把弦紧上一紧,让市场冷静冷静,也就有必要了。这时候,监管要把握好火候和力度,讲究“快”“准”二字。“快”,就是及时,若等始作俑者赚到盆满钵满、“韭菜”被收割得七七八八才来问责,恐怕也只是隔靴搔痒,反而让效仿者愈加肆无忌惮;“准”,则是精准有效,抓典型、打七寸,不面面俱到,关键是要震慑住那些有恃无恐的过度炒作甚至市场操纵的行为。对典型个案的强力出击,维护了秩序,也不会过度影响市场活力,不至于产生寒蝉效应。反过来讲,如果因为投鼠忌器而无所作为,其结果可能就是一批概念股涨得越高,摔得越重。

  当然,市场的问题终究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在概念炒作的问题上,监管重在建机制、打基础。完善供需机制、定价机制、多空交易机制,都是可持续深化的方向。但再好的机制,还是要靠人来落实。大家各尽其职、安守本分,概念自然就不再那么容易炒了。最近,疫情防控取得明显进展,复产复工也在有序推进。对上市公司而言,脚踏实地、努力恢复经营,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贡献。同时,投资者需要审慎判断,不盲目跟风。中介和舆论需要真正发挥专业作用,多提醒、少吹捧。这样,概念就不易掀起风浪,市场的浮躁之风也就慢慢沉淀下来了。

  【更多内容详见沪市监管锐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