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接IPO新审核要求:财务真实、持续经营多维细化

2018-06-07 07:58:2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这一届发审委的审核标准已上升为审核体系,这一体系涵盖财务和非财务等多维度指标,强化了审核的综合性、全面性、专业性、精细化,因此并不能简单唯财务指标而论。
  2018年以来IPO审核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月份的超低通过率到之后震慑市场的现场检查,这其中还伴随着IPO审核节奏放缓和批文发放减少。
  然而,有关IPO审核的监管优化并没有停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监管层在近期和券商的沟通中将此前遇到的诸多问题细化成了若干审核要求,并反馈至各家中介机构处。
  在此之前,证监会刚刚辟谣了设置隐形财务门槛的消息,结合监管层设定若干审核红线,一些市场人士认为,IPO审核中唯利润规模论在逐渐被打破。
  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人士6月6日讲道:“证监会重申IPO审核政策未变结合设置若干审核要求意味着在现有IPO审核框架的背景下,这一届发审委的审核标准已上升为审核体系,这一体系涵盖财务和非财务等多维度指标,强化了审核的综合性、全面性、专业性、精细化等属性,因此,并不能简单唯财务指标而论。”
  审核要求更加细致
  记者从券商处了解到,近期监管层在同中介机构的沟通中,总结了一些在此前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定了若干项审核红线。
  具体来看红线仍旧聚焦在了公司财务真实性,持续经营能力,企业内控等发审委长期关注的问题上。
  如财务真实性方面,监管层设定了“关联交易占比超过30%”、“现金交易超过10%”、“第三方收款超过5%”,“财务调整超过20%”、“原始财务报表与申报报表差异超过20%”等几项红线。
  以第三方收款超过5%为例,记者梳理了2016年以来发审委的相关问题,在数家企业的案例中第三方收款都是监管层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此次将第三方收款的审核红线定在了5%这一比例更加明确了相关审核要求。
  还比如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监管层此次则设定了净利润下滑超过30%或者连续下滑的红线。
  近年来由于一些拟IPO企业行业存在周期性的问题,因此在IPO排队的过程中公司经营状况会有较大变化,但有些净利润出现下滑的企业却成功过会,而上述审核红线也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当年净利润下滑超过30%或连续出现净利润下滑才会触及红线,这项要求明确了有关净利润下滑的审核预期同时也给予了一些企业可调整的空间。”一位上海券商投行部的人士6月6日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华南地区资深保代4日在同记者的交流中提示道:“此次监管层设定的审核红线更像是对于目前IPO审核过程中的优化,很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被发审委所重点关注的,此次用清晰的标准进行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介机构的工作。”
  就在5月底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辟谣了证监会设置了隐形的财务门槛。结合监管层辟谣设置盈利门槛和设置细致的审核红线,意味着IPO审核并不是唯利润规模论。
  另有一位北京地区资深保代人士此前指出:“一直以来,市场对于发审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利润低的企业过会率低,也就是单纯的从净利润规模考量一家企业是否能够成功过会,但企业发行上市要满足一系列法律和财务条件,涉及主体资格、独立性、规范运行、财务与会计、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具体标准,没有过会的企业,主要是由于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发行条件,把财务指标看成企业过会的唯一标准,比较片面。”
  也有市场人士认为,设置审核红线是对现有IPO审核体系的补充。
  “目前参照的两个发行办法都是数年前的设定的标准,近几年经济发展变化很大,单纯用以前的规定来看现在企业的情况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认为设定审核红线的意义就在于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一位市场人士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券商前置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此次设定的若干审核红线将快速成为券商在承揽项目的指导标准。
  一直以来券商都在评估监管层的审核尺度以此来进行业务,很多时候审核的结果将直接传导至IPO业务的最前端,即承揽端。
  因此这一次审核红线的划定势必也会影响到券商的承揽工作。前述北京地区投行人士也告诉记者:“在执行过程中,券商在前端设立的标准可能甚至会严于监管层设定标准,我们也在根据审核红线梳理手头的项目。”
  北京地区一家拟IPO企业的董秘4日便向记者反映:“我们公司去年净利润下滑超过30%,保荐机构已经很明确地和我们说了不支持公司今年报材料。”
  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审核红线外,近日监管层的一些表态也间接影响到了券商承揽业务的倾向性。
  近期,证监会数位高层在公开出席活动时一再表示证监会要推动发行上市制度战略性转向,并且在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严把审核质量关的前提下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审核节奏。
  “经过这两年对IPO堰塞湖的清理,企业排队审核时间逐渐减少,更重要的是通畅的审核通道能让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由申报到上市的流程,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效仿富士康,因此证监会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努力形成常态化,接下来应该可以看到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IPO登陆资本市场,我们也在今年以来大力承揽这样的项目。”前述华南地区资深保代人士告诉记者。(本报记者谭楚丹亦对此文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