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董事长兼CEO谢永林:注册制将颠覆投行生态模式

2015-01-29 08:21:2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1月28日,浩丰科技迎来第5个涨停,收于60.74元。

  值得一提的是,浩丰科技是平安证券被暂停投行资格之后的首单IPO项目。事实上,浩丰科技的首发申请早在2012年7月3日即通过发审委审核。

  恢复投行业务资格之后的平安证券,目前的业务发展情况如何?而在注册制即将到来之际,平安证券又将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就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日前专访了平安证券董事长兼CEO谢永林。

  《21世纪》:按证监会官方说法,平安证券早在2013年12月24日已恢复保荐资格。为什么2014年IPO承销仍受影响?此次浩丰科技上市,是否意味着投行业务已恢复正常?

  谢永林:由于海联讯项目被证监会调查,按相关规定,公司保荐业务处于暂停状态。目前,海联讯案件的调查、审理已终结,相关行政处罚也已作出,公司的投行业务已恢复正常。

  《21世纪》:为恢复保荐资格,平安证券做了哪些努力?

  谢永林:2014年,平安证券深入推动投行战略转型,优化重组了投行组织架构,提出了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经营理念;投行不再以IPO为业务导向,而是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成为企业的主办财务顾问(投资银行),全面提升客户价值。

  具体来说,公司彻底改变了过去投行小团队的业务运作模式,将投行业务划分为找资产、产品创设、找资金三个核心模块。

  其中,在业务模式上,推行“1+N”模式,即一个客户经理协同N个产品经理一起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客户选择上,聚焦TMT、医疗健康等六大行业,设立相应的行业组,并聘请行业专家;在项目拓展上,从过去的“Hunter(猎人)”业务拓展模式,转变为“Farmer(农夫)”模式,在重点区域,深耕细作,服务客户。

  此外,在风险控制方面,公司内部启动了多轮的投行业务风险检视与排查工作,组织专家资源和团队,对投行风险进行全面检视与整改,排除风险隐患。

  同时,严格落实考核问责制度,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加大对员工风控意识的教育和警示力度。

  在全面排查风险的同时,公司对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检视,并结合检视的结果,重新构建了独立的风控体系:公司层面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首席风险官,全面负责公司的风险管理;扩充公司风险管理部的职能,向投行等业务部门派出风控专员,监控各业务条线的风险,并直接向首席风险官负责。

  公司还进一步完善了投行业务流程和制度,加强对关键环节的风险把控:一是严格把好项目入口关,加大对预立项、立项环节的管理,真正把风险挡在第一道关卡;二是加强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建立过程质量管理的信息平台,实现项目工作底稿的定期上传、查阅、评价及反馈等功能,保障项目质量。此外,公司还改革了薪酬制度,加大考核问责力度,避免业务人员的各类短期行为。

  《21世纪》:在已过会的IPO项目中,除了已上市的浩丰科技外,平安证券仍有4家过会企业项目,请问上述企业的IPO进展如何?

  谢永林:目前公司仍有过会IPO项目4家,在会审核的IPO项目10家。这些项目都处于正常状态,具体证监会每周都会公布项目的审核动态。

  《21世纪》:在证券业创新的大背景下,平安证券如何应对行业变革和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积极转型?

  谢永林:公司已确立了“中国最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战略定位,力争在未来几年经济结构转型、居民财富增长、金融市场化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过程中,围绕机构与个人两类客户,着力打造“找资产、找资金和产品创设”三大能力,组建股权、固收、金融同业和经纪四大事业部,贯彻落实“5+1”工程,包括投行业务转型、经纪业务转型、同业业务建立竞争优势 、类银行对公业务发展、交易及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以及APP战略实施,遵循“去通道依赖症、产品驱动、账户为王、完善机制、安全至上”五大基本原则。

  同时,公司已着手组建多家分公司,根植当地,全方位满足当地客户的金融需求。

  《21世纪》:注册制已成为监管层积极推动的方向,请问您如何看待注册制与投行承销的关系呢?

  谢永林:注册制的推行对券商投行的生态模式将产生颠覆性影响。

  一是投行原有的项目选择和价值评判体系彻底变化,从监管导向转为市场导向,投行的核心职能真正回归价值挖掘和价值判断,关注企业是否为社会、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二是在监管审核权下放、从实质性审核向合规程序性审核转变的过程中,对投行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更高,投行如何真实披露投资者决策需要的相关信息,如何设计出市场、投资者认同的金融产品,变得尤为重要,投行原有的经验、知识体系需要全方位的革新。

  三是销售能力成为投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的时代,产品的销售、资金的融通将成为业务成败的关键。

  此外,注册制对传统投行的盈利模式将会产生巨大冲击。未来投行业务需更强调差异化竞争优势,在项目资源争取上,也更强调综合服务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这意味着非IPO项目和非通道业务会在投行业务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综合实力强的券商的市场份额会逐步增大。

  注册制册推动也会一定程度上提升增量IPO项目的发行速度,投行项目数量有望增加,从这一方面而言,投行业务收入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同时,注册制对投行人员的素质、道德要求更高,公司对队伍的管理也更会严格、全面和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