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打新首轮浮盈20亿 36新股首日平均涨42.73%

2014-02-10 09:34:1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春寒料峭,A股市场的新股却因沉寂太久之后的“重出江湖”而备受资金追捧表现甚是抢眼。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首轮新股的良好表现让参与打新的公募基金受益颇丰,浮盈或超20亿元。部分基金更是凭借着对打新的“全身心”投入,带来规模的惊人增长,成为年初公募业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

  36只新股首日平均涨42.73%

  “压抑得太久之后的爆发吧!”对于IPO重启之后的首轮新股上市以来的亮丽表现,上海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在此次新股重启之时,沪深交易所纷纷出台了严格防止新股炒作的诸多规定。而资金对新股的热情似乎并未受到影响,新股上市首日上演“顶格”行情的情况较为普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30日,已经上市的36只新股平均首日涨幅达到42.73%。

  当然,也有个别新股上市后表现平淡。数据显示,陕西煤业(601225.SH)上市首日涨幅仅13.75%;另外一只首日涨幅不足两成的新股则是创业板新贵炬华科技(300360.SZ),其上市首日仅上涨18.67%。

  有私募基金人士称,炬华科技上市首日涨幅有限与较高的发行价有关。炬华科技发行价为每股55.11元,截至记者发稿,其最新收盘价为59.66元,仅较发行价上涨8.26%;而陕西煤业截至目前仅较发行价上涨2.5%,其马年首个交易日开盘时创下上市以来的新低4.02元,较发行价4元/股仅超2分钱。

  “新股上市首日表现抢眼是有迹可循的。”上述基金经理表示,“一方面此轮IPO重启前监管层的多次审查让炒新资金更为坚决;另一方面,新股市场暂停时间太长,而短期内A股并无太多明确的投资主题,使资金涌向新股市场。”不过,该人士表示,“从新股差异化的表现来看,参与炒新的资金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盲目,质地好的公司会继续受追捧,而质地相对差一些的公司则会遭遇中签投资者的果断了结。后市随着新股数量的增多,新股破发会重出江湖。”

  基金打新新贵现身

  良好的收益进一步推高了公募打新的热情。在债基打新受阻的情况下,偏股型基金迎头赶上,而在监管层之前叫停“打新基金”之后,市场涌现出一些基金打新新贵。凭借着对打新全身投入,这些基金多数实现管理规模上的突飞猛进。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共有199只基金累计动用320.99亿元资金参与打新,最终获配新股市值达到49.65亿元。按照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42.73%来测算(假设上市首日全部抛售),基金近50亿元的获配资金或已浮盈超过20亿元。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国联安基金旗下的安心成长(下称“国联安安心成长”)以获配7只新股位列所有打新基金中的“王者”。其累计动用高达16.85亿元的资金参与打新是其独中7只的原因所在。但记者查阅该基金的近期净值表现时发现,近来其单位净值的涨幅较为有限。

  一位第三方研究机构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国联安安心成长能获配7只新股与其动用的打新资金规模较大不无关系。“因为大量套利资金介入,在管理规模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这些基金参与打新的收益将大面积摊薄。”该人士称。

  资料显示,该基金2013年四季度末显著减仓。去年三季度末,该基金的权益投资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为63.31%,固定收益类投资为20.19%,而到了四季度末,该基金的股票仓位仅剩0.45%,固定收益投资占比也降至1.86%,基金“其他资产”一项的规模达到7.1亿元,占比高达95.52%。也就是说,国联安安心成长为参与打新基本腾空了仓位。

  当然,如此“不顾一切”地投身打新也为其赢得诸多套利资金的追捧创造了条件。2013年四季报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国联安安心成长的管理规模仅为7.43亿元。不过,尽管今年以来国联安安心成长曾多次暂停大额申购、转换转入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申购门槛也从最高的500万元降低至5万元,但依旧难以抑制资金的追捧。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该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记者测算,短短一个月时间,国联安安心成长借打新的“东风”,管理规模的增幅就超过三倍,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募打新新贵。

  新股“避风港”

  “对公募而言,这无疑是近期的一大成功。新股密集发行,A股市场走势无疑受到资金分流的压力,新股成为避风港。”南方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而就在一年多以前,由于诸多新股上市后出现的深度破发,不少基金获配之后即进入被套的尴尬处境。2012年,华宝兴业基金、信达澳银基金等公募曾高调宣布暂停新股询价,表示短期内不再参与打新,理由则是“精力有限、新股太多以及收益太差”。

  为何一年之后一切都瞬间转向?早在此轮IPO重启之前市场上就出现了瞄准“打新”市场的基金产品,国泰基金发行的淘新灵活配置就一度“遭到”资金的疯抢,这主要缘于个人投资者参与“打新”的门槛越来越高,中签率越来越低,而只能借道“打新基金”分享新股收益。“此轮新股密集发行是IPO重启后的首批,质地相对较好,这也是诸多机构大量参与的关键所在。”上述南方某基金人士表示,“此外,新股重启让A股市场短期承压,在这种情况下参与新股的收益预期比较高,是一项不错的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