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有好货 可交债渐迎风口

2019-11-28 08:00:3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忠

  2019年可转债市场的火爆正向“兄弟”品种扩散,可交换债券(EB,下称可交债)市场也越来越引起投资者关注。

  沪市最新持仓数据显示,受益于可转债的普及,可交债市场2019年明显放量,发行规模超越去年,达到1600亿元。可交债在条款设计等方面与可转债极为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可转债发行方为上市公司,可交债发行方为上市公司股东。

  10月以来,19蓝星EB、19华菱EB、19中电EB依次发行,引发市场对于低估值可交债品种的青睐。其中,上市后的19蓝星EB表现抢眼,连续走强。在可转债择券空间减小的情形下,部分投资者开始关注估值相对较低的EB。

  华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表示,公募可交债与可转债“形似而神不同”。“形似”在于可转债与可交债都具有期权特性,都可以转换为上市公司股票。“神不同”表现为,传统转债发行人为上市公司,转股为新发股份。而可交债发行人则是上市公司股东,换股后只是股份之间的转移。

  从历史表现看,在牛市中,可交债的表现往往不弱于传统转债。张继强认为,原因在于多数可交债赎回压力不大,甚至根本不设置赎回条款。因此,在牛市中相对转债约束更小,表现往往不弱。此前的14宝钢EB便是典型案例。

  从沪市持仓结构看,可交债持仓主体机构主要是由保险、基金和信托组成。受益于可转债的普及,可交债发行今年明显放量,已经完全超越去年1300亿元的规模,达到了1600亿元的水平。从发行数量看,2018年共计发行了30只可交债,今年已经突破50只。

  张继强表示,尽管热度升温,投资者仍需要对可交债细微条款进行分析。其中,判断可交债发行人资金意图最重要,“减持”与“低成本融资”要区分对待。一般而言,可交债发行人无非两类目的:减持或低成本融资。如果发行人目的是减持,则在换股需求方面与转债一致;但如果发行人目的是低息融资,发行人不愿看到可交债换股,这种情况往往从条款设计中也能看出端倪,偏债特征明显。

  公募可交债分为网上发行和网下发行两种模式。后者的可交债占比较高,更多是合格投资者参与,因此也造成了整个市场流动性偏弱。因此,目前多数存量的大规模EB具有偏债特征且流动性不佳,期权价值乏人问津。

  兴业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左大勇表示,可交债整体定位偏低的原因还包括:发行主体传统行业占比更高,特别是集中于钢铁、石油石化板块;同时在条款方面偏弱且下修意愿不足。尽管投资者对其关注度有所恢复,但偏股型EB相比同平价、类似评级的可转债来说,定位明显更低。

  左大勇认为,虽然当前存量EB对应正股的吸引力普遍有限,但2019年新发行的G三峡EB1、19蓝星EB、19华菱EB、19中电EB在这一点上有所改善,同时,发行条件、发行时点也有优化,未来可交债“折价”的修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