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业务受限新业务竞争激烈 基金子公司艰难求生

2019-03-18 08:00: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谢达斐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为5.25万亿元,较2017年底下降28%。

  2018年,去杠杆、防风险、打破刚兑等强监管措施持续发力,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压缩。部分基金子公司开始发力ABS(资产证券化)业务,试图以“非标转标”方式谋求转型。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面临来自券商的激烈竞争,基金子公司ABS业务发展空间受限,面临旧业务受限、新业务尚未做大的“青黄不接”的困境。

  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减少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最新发布的《2018年四季度资产管理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5.25万亿元,较2018年三季度缩减了4000亿元。

  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以来,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规模持续缩减。从头部基金子公司来看,据Wind数据,去年四季度管理规模排名前三的基金子公司分别为招商财富资产、深圳平安大华汇通财富及嘉实资本。截至2018年底,这三家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较2017年底分别下滑了1%、6.5%、1%。

  银华资管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基金子公司的非标业务规模压缩明显。“实际上,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很多基金子公司的非标业务基本上已处于停滞状态。”该负责人透露。

  从2013年至2018年,针对非标的监管由浅入深,由宽及严。第一阶段,非标被监管层正式认定,从2013年起,多个针对非标的监管文件相继下发;第二阶段,2016年监管层开始着手对通道业务进行清理,包括82号文、55号文、委贷新规、银行业乱象整治等;第三阶段,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理限制非标融资需求,资管新规从根本上对非标进行认定,并要求打破刚兑,实现净值化管理。

  夹缝中转型求生

  随着资管新规及去通道压力的释放,包括券商资管、银行、基金子公司甚至是信托都瞄准了ABS这片蓝海,各家都想分一杯羹,期望以ABS这块新兴业务为突破口,实现业务转型和业绩增长。

  据了解,除了对存量业务进行管理,目前部分基金子公司已开始发力ABS业务,试图以“非标转标”的方式谋求转型。但实际上,基金子公司的“非标转标”之路并不平坦,其ABS业务规模更是出现了下滑趋势。

  协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有126家机构开展了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中证券公司77家,而基金子公司仅有49家,证券公司为发行机构主力。从产品备案情况来看,2018年,81家机构备案资产证券化产品667只。其中,证券公司备案产品606只,同比增长33.19%,备案规模8638.73亿元,同比增长10.33%;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仅61只,同比减少21.79%,备案规模1801.59亿元,同比减少37.79%。

  此外,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仅有深圳华润元大资产、交银施罗德资产、华夏资本、建信资本、上银瑞金资本、工银瑞信投资管理公司、深圳平安大华汇通财富及前海开源资产等8家基金子公司合计发行了8只ABS产品。

  上述银华资管相关负责人表示,基金子公司ABS业务发展受限主要源于券商的激烈竞争。整体而言,券商在融资资源方面更具优势,除了ABS,券商还可为融资人提供更多融资服务,如公司债、中票、短融等。面对券商的激烈竞争,基金子公司的ABS业务发展空间受限。因此,基金子公司目前面临着旧业务受限、新业务尚未做大的“青黄不接”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