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强制清盘制度是把双刃剑

2018-12-10 07:58:4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明超

  对于不少私募基金来说,2018年是格外煎熬的一年。

  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的蓝筹股躁动行情中,基金公司信心百倍发行新基金,但随后突如其来的下跌,让不少基金转眼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少私募基金经理坦言,熬过了此前的多轮下跌,但最终在2018年惨淡清盘。

  统计数据显示,年内清盘的私募基金数量超过4000只,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净值跌破清盘线而被动清盘的。据了解,不少公募基金公司的专户产品,也因为净值大幅下跌而清盘。

  通常情况下,私募产品在发行时会设定预警线和清盘线,分别为0.8元和0.75元,部分谨慎的私募会设定为0.85元和0.8元。如果净值低于清盘线,基金就会被强制清盘。

  设立强制清盘制度,被视为保护投资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没有强制清盘制度,基金管理人一旦操作激进,会让投资者亏损巨大乃至血本无归。对于依靠复利效应滚雪球的基金产品来说,回撤过大意味着接下来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为有强制清盘制度,当基金净值临近警戒线时,基金经理就不得不降低仓位。但是,通过仓位控制并不能换取长期业绩,能够精准择时并不容易。从长期看,能承担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和短期波动风险,未来预期的收益率也相对较高。权益类资产虽然短期波动率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其收益回报更为可观。

  以资本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为例,在大类金融资产中,股票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持续领先其他资产。研究表明,在1802年至2012年的210年时间里,股票资产的年化收益率为8.1%,长期国债年化收益率为5.1%,短期国债年化收益率为4.2%,黄金年化收益率为2.1%。在我国公私募基金的业绩表现方面,从长期看,维持高仓位的公募基金整体业绩,比需要变动仓位的私募基金表现更好一些。

  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高仓位配置权益资产是相对较好的对策,问题是要选到好股票。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市场先生”的情绪很难判断,估值也很难作出清晰的界定,大多通过大类资产判断追求“模糊的正确”。但受强制清盘制度制约,很多基金在临近清盘线时,往往会被清仓,事后发现清在了最底部。

  为了打破强制清盘的掣肘,部分基金不再设置强制清盘制度,基金经理淡化择时,只需精选个股。不过,前提条件是基金经理风格恒定,并和投资者有深入交流,能够抵御市场的起伏。以知名私募淡水泉为例,曾经遭遇过多次净值回撤超过20%的情形,但是由于风格恒定,在净值回撤时,不少投资人坚定持有甚至加仓,并从长期持有中得到了可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