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华丽蜕变“高富帅” 新金融产业链迈向2.0版

2018-06-25 07:56: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彭

  几年之前,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所在地,还是一个充斥着旧厂房、旧仓库的城中村。如今,在资本助推转型的强大力量下,以往的城中村脱胎换骨,渐渐蜕变成聚集了大量对冲基金公司的金融“高富帅”,成为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

  昔日城中村变身“高富帅”

  漫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所见之处粉墙黛瓦、青山环绕,一草一木皆是风景,湖光山色之间,一幢幢江南民居风格的独栋别墅错落有致。很难想象,这个诗情画意的江南园林竟是各类对冲基金和金融巨子争相汇集之地。

  时间回溯到几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名叫“玉皇村”的城中村。由于发展较早,许多旧厂房、旧仓库、旧民居汇集此地,设施陈旧,环境简陋。

  2013年起,根据浙江省部署,上城区对原有的旧仓库、旧厂房、旧民居等进行了统一提升改造,加上杭州市提出大力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积极打造以私募金融服务为龙头的财富管理“金三角”目标,基金小镇应运而生。

  成立三年多以来,小镇以远超原规划的速度飞速发展。据悉,截至今年5月底,小镇共实现税收9.79亿元,连续三年每年实现入驻企业数量、资产规模、税收三个100%以上增长。

  据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管委会联合党委书记王斌达介绍,如今,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已完成了产业集聚的1.0版本,接下来将致力于打造具有良好产业生态的2.0版本,计划用三年时间,使小镇总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万亿元,累计培育企业上市200家以上,拥有具全球化投资能力的基金公司10家以上,并围绕“募投管退”产业链,打造私募产业的良好生态圈。

  “小镇2.0版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从集聚到引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令整个产业链更加完备。”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管委会主任徐娟妹表示。

  打造中国版的“格林威治”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个被誉为全球对冲基金“大本营”的小镇——格林威治,虽然只占地174平方公里,但它却集中了数百家对冲基金,全美超过一半的对冲基金都选择落户在这里,其中仅桥水基金就管理着1500亿美元的资产规模。

  据了解,格林威治小镇之所以能够成为享誉全球的对冲基金聚集地,主要是因为其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显著优势。

  首先,格林威治小镇距离纽约仅60公里,能够有效承接纽约金融核心产业外溢,小镇周边还有三个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也给予了强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据了解,与纽约的对冲基金从业者相比,在格林威治年收入千万美元的员工可以少支付50万美元个人所得税。同时,纽约的房产税高达3%,格林威治的房产税只有1.2%。

  “一小时经济圈,环境好,税收低,这就是格林威治作为对冲基金之都最开始崛起的三个必要条件。”浙江省国际基金人才协会的秘书长郭涛说。

  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自发展初期,就对标美国格林威治进行建设。

  从自然环境来看,基金小镇背靠玉皇山,南临钱塘江,坐拥四大生态主题公园,林木水系覆盖率70%以上,“朝闻稻花香,夜听蛙鸣声”是小镇生态的真实写照。

  除了如画美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增添了底气。类似于格林威治与纽约的区位关系,杭州与上海也有着显著的同城效应。玉皇山南与上海重点推进的公募基金错位发展,以私募证券基金、私募商品(期货)基金、对冲基金、量化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五大类私募基金为核心业态,吸引业绩领先的好项目、好团队入驻。

  人才政策精准发力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留住和吸引高端金融人才,格林威治小镇提供了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周边不但有著名的耶鲁大学、康州大学、费尔菲尔德大学等,还包括许多私立中学、小学等教育资源。此外,格林威治小镇还营造了优美的生活配套环境,配置娱乐设施、健康健身设施、心理诊所等,充分满足高端金融人士的需求,形成针对对冲基金行业的强大优势。

  由此可见,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发展人将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中之重,而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在人才引进上也是不遗余力。

  据了解,为吸引国际化人才,基金小镇所在的杭州上城区在政策层面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如将金融人才分为五大类,各种人才可获得相应的团队项目帮助、个人年薪奖励、安家补助等。文件也在人才落户、人才子女入学等配套支持方面作明确划定,以解决金融人才的“后顾之忧”。

  目前,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私募基金人才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来自美国、英国等地海外高端金融人才络绎不绝。资料显示,目前基金小镇已有超2500家金融机构入驻,吸引国内外专业金融人才5000余名。

  “我们基金小镇每年都会进行优秀金融人才评选,包括突出贡献奖和杰出金融人才奖两类。比如第一届,我们评选了10个突出贡献人才和20个杰出金融人才奖。评奖以后,小镇和市里都会对获奖者进行相应的奖励。”基金小镇管委会主任徐娟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