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看来,目前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如同医患关系一样紧张。
  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投资“刺激”,出台4万亿救市政策。
  那时银行手上有大批的钱要放出去,各级银行都有放贷任务。2009年,温州地区的商业银行贷款营销成了风景线。过去都是企业找银行贷款,那时是银行找上门、求着企业贷款。
  日本温州总商会会长、浙江特灵轻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江说:“那时候如果企业不贷款,银行取消该企业以后贷款的资格,并说这个企业不会发展,给它几千万元、几个亿,它不会用,逼着企业贷款。企业没有担保能力,银行会千方百计地给它撮合互保,甚至帮企业撮合借高利贷。一个亿产值的企业经过互保能够贷款四五个亿,企业家就膨胀了,所以就去投资其他行业或者做高利贷。”
  “当时不需要贷款的企业或者根本没有贷款资格的企业,都可以获得贷款。银行为了扩大放贷规模,企业之间互相担保贷款方式开始盛行。”黄发静说。
  据黄发静介绍,当时为了拿到更多贷款,温州几乎所有企业都陷在担保关系中。
  黄发静表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银行总是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让企业贷款。而一旦出现宏观调控、银根紧缩,银行又拼命地抽贷、限贷、压贷。然而,企业投资往往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而银行收贷又不能容忍企业分期还,总是逼着你一次性还清。在这种时候,如果企业实力稍微差点,就会面临关门倒闭的危险。
  “出现现在的问题,银行有责任,但不能完全怨银行。”黄发静坦言,“企业老板不是小孩子,应该知道自己借钱干什么,有没有能力承担风险,而不能一味指责银行。”
  “当时由于外部的形势以及内部的原因,有一部分人确实尝到了投入房地产的甜头,这部分人开始‘飘’起来了——‘我赚到一千万元,我就敢拿一亿元的项目;如果有一个亿,我就敢拿十个亿的项目’,因为贷款容易。”黄发静说。
  在实体经济不好做,劳动力成本提升、人民币汇率提高的背景下,许多温州老板就把实体经济作为融资的工具,把贷来的资金投入到资本高度集中的行业进行资本运作,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煤矿、房地产、股市、期货等。
  “然而,2010年下半年政策发生了一点变化,但实际上是180度的大转变,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实行了一些宏观调控,‘国八条’‘国五条’等限购措施,以前投入到房地产、煤矿的钱由于房地产、煤炭行业走下坡路,基本上都拿不回来了,从而导致了这些企业资金链的断裂。”黄发静说。
  黄发静认为,2011年民间借贷崩盘之前,银行的猛烈抽贷加剧民间借贷危机。2011年以来,温州的整个信用体系已处于崩塌状态。企业不相信银行,银行也不相信企业,企业之间也没有信任。
  黄发静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现在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就很像当前的医患关系,很紧张。本来二者应该是双赢的,金融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企业也需要金融的支持和调剂,但现实是双方互不相信。企业融资越来越难、越来越贵,且银行一旦发现企业有一点问题就会抽贷,导致出现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