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率指数到底是什么

2018-10-12 07:48: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西南期货 郁泓佳

  1987年,纽约股市暴跌并引发全球股灾。为稳定股市、规避金融风险,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引进了断路器机制,但这一机制无法满足投资者对动态显示市场波动性的需求。1993年,杜克大学的Whaley教授在《Derivatives on Market Volatility:Hedging Tools Long Overdue》一文中首次提出,可以利用期权隐含波动率编制能反映市场预期波动率的指数。同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开始利用S&P100股指期权的隐含波动率编制市场波动率指数。

  迄今为止,波动率指数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全球主要金融衍生品市场均发布了各自的波动率指数,如美国市场的CBOE波动率指数、CBOE DJIA波动率指数等,欧洲市场的EURO STOXX 50波动率指数、DAX波动率指数等,韩国市场的KOSPI 200波动率指数和印度市场的India 波动率指数等。

  波动率指数是基于期权交易价格编制,反映投资者对市场未来波动性预期的指数。波动率指数是衡量投资者情绪和市场风险的关键性指标,海外成熟市场的监管机构将其作为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波动率指数一般以年化百分比的形式计算,平稳市场的波动率指数一般在10-30之间,在金融危机等风险事件期间市场避险需求增加,波动率指数会明显上升,因此波动率指数又称“恐慌指数”。

  最初,Whaley教授利用八个近月与次近月最接近平值的看涨与看跌期权的隐含波动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波动率指数,不过这一方法仅关注了接近平值期权的合约而忽略了其他期权价格中存在的关键信息。为更贴近市场,2003年CBOE更新了计算方法,也是当前市场使用的主流测算方法,该方法利用S&P500指数不同行权价格的看涨和看跌期权价格的加权平均计算出市场期待的30日波动率。新算法以标准普尔500指数期权市场价格为基础,利用方差互换(Variance Swap)方法替代先前的指数计算方法。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波动率指数除了能够准确反映投资者情绪外,还表现出前瞻性、与标的指数的负相关性、变化的非对称性以及均值回复性等特征。

  首先,前瞻性是波动率指数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通过前面的编制方法可以发现,波动率指数本身就包含了投资者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预测,被众多机构投资者视为“市场信心晴雨表”。结合波动率指数与标的指数走势进行分析发现,波动率能够较准确反映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标的指数收益率的波动。

  其次,波动率指数具有与标的指数负相关的特点。当预期股票市场波动加剧或下行压力大时,投资者愿意支付更高的成本对冲风险,此时持有现货的投资者倾向于买入股指期权进行避险,期权价格随之上涨,进而推动波动率指数上升;反之,投资者预期股市运行平稳或上涨时,现货投资者购买股指期权对冲风险的需求较弱,股指期权价格走低,波动率指数下降。欧美、日本、韩国等股市的历史运行情况也有效验证了这一结论: 股指上涨时,波动率指数下降, 股指下跌时,波动率指数上升。

  再次,波动率指数变化具有非对称性。所谓非对称性,就是指当股市下跌引发市场恐慌时,现货市场往往伴随“羊群效应”、非理性抛售、高价买入看跌期权等行为,使得波动率指数涨幅明显高于标的指数跌幅;反之,当股市上涨时,波动率指数将下降,但跌幅小于股市涨幅。

  此外,波动率指数还具有均值回归性。一般来说,波动率指数维持在一定区间运行,一旦波动率指数过度偏离均值区间,就会逐渐向均值靠拢。正常情况下,波动率指数维持在10-30区间范围内,若超出这一合理水平,则表示市场波动风险骤增。这也就意味着极端行情可能引发波动率短期过度偏离,当市场趋于稳定后,波动率指数最终也会回归到均值区间范围内。(CIS)